关灯
护眼

第83章 关于熊猫

    [宽敞的蔬菜大棚里,几个人在里面走着,绿油油的蔬菜上还挂着个牌子,上面显示着红彤彤的蔬菜长成后的照片。]

    “这在我们晋调研的,也是后世的官吗?”

    “他们那儿一群当官的怎么都没有官服,穿的也是一个模样?”

    “我想知道他们怎么把菜都种在屋子里,搭起来的这个圆顶屋子这么大,就用来种菜?”

    “这个绿菜我们都没见过,那人手往下面一摸就摸出来的红色果子是什么?”

    “看上面的牌子,叫什么马索?”

    “马索?这名字好生奇怪啊,又大又红,能吃吗?”

    大大的蔬菜棚子,让没见过这种种菜方式的古人们有些稀罕。

    他们不清楚糊在大棚上的东西是什么,一开始以为是白白的纸,后面觉得纸的话刮风下雨都受不住,后来又觉得是布,但是这么多的布就用来搭种菜的屋子,也太奢侈了。

    擅长农事的农官们和娴熟的老农却注意到了这里面的蔬菜面貌。

    他们不认得这个马索,但是能看得出来里面的一株株菜都种的间距分明,每一棵都长势极好,叶子青翠欲滴,果实通红水亮,近距离的镜头下,连个虫眼都看不到。

    这是怎么能把菜养的这么好的?

    而官员皇帝,则是看到了这个中央官在地方是怎么调研工作的。

    视察农事,教育文化,还有看不懂的机械工厂,生态公园,天幕一直说到的上游的水土保持,防沙治沙也有在新闻里被提到。

    山西小伙一愣:“阿娘,你刚刚听见没有,这个新闻里,还在夸咱们右玉人。”

    “娘听见了,上面夸后世的右玉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搞得好呢,还有什么右玉精神……”

    天幕上有一面墙,墙上有各种彩色的照片和文字,最大的“治理四荒”四个字十分显眼,其他的字都看不清,只有照片上拿着锄头弯腰耕作的人。

    有人反应过来,这就是在屋子里的墙上的吗,来的人都能看见。这面墙,就是记录右玉的人和事,给所有人看的。

    之前他们看的各种视频都是主播找给他们的,他们也只是以为后世信息交流和传递便捷,渠道多样而已,但是看一个官员来地方也要看这面墙,他们才反应过来,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治理四荒,是哪四荒啊,怎么治的啊?”山西人是真的好奇,很想知道。

    同样是山西太原出身的李氏皇族也是惦记自己老家的,很想知道山西在千百年后怎么样了,哪里来的这四荒,后世又是怎么治的。

    “通过立法和监督推进美丽国家建设……”听了这句话的其他人想起来了后世那一部部法典,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黄河保护法……他们的法会不会太多了?

    “当然不会!”坚信人性本恶的学者道:“不靠法来管理,靠人自己吗?”

    帝王们:学不来,真的学不来,现在能让底下人吃饱饭都做不到,什么生态环保,美丽国家,搞不了。

    还有人注意到了,应该是后世官的人,大家讨论事情是都排排坐的,没有什么明显的上官下官区别,有男有女,大家都拿着纸和笔,一边商议,一边记录。

    “哪有这样的官……”

    做过官没做过官的都沉默了,按理来说那么富庶的后世,不应该官是这样的啊……

    [小微企业用电量增长数据……]

    “中小企业……是商户吗?”

    时刻记得那个电力的公输志抬起头:“三峡那个大工程就是有发电的,电用的越多,是不是就代表做的生意越多?”

    但是什么时候,做生意也算是朝廷需要在意的事情了?还有那么多人去帮忙解决问题,什么手续都有人帮忙,这也太看重商业了吧?

    即使现在想跟着后世开始改变,但也不可能变太多的嬴政,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丞相吕不韦。

    吕不韦当然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只可惜……

    还有人很好奇后世这些企业季度上涨的营收利润率都是怎么计算的,怎么能知道的这么清楚。

    [夏管有序推进,秋粮管理……]

    听到女主持人说到秋粮,所有人都抬起头,想看看后世的粮食是怎么征收管理的。

    他们看见了大片规整的绿色田地,田地里的青黄色的稻穗竖的尖尖。

    王华摇头:“农业农村部,后世的官衙名字一个个怎么都是这种的?”

    王守仁对他爹的想法不以为意:“这种的一听不就知道干什么了,工部户部,寻常百姓谁知道到底都是做什么事情的。”

    王华忍了忍儿子,没说话。

    寻常百姓谁没事要知道官府都有什么部门,也就是后世这样了,干什么事情都要一清二楚给百姓看看。

    “南方早稻在熟,中稻待播,北边夏玉米、大豆在长苗……”

    天幕里字正腔圆的播音念着,孩童们也跟着念,念完了好奇的问大人,那都是哪些地方。

    没出过远门的大人们艳羡地看着天上满满都是作物的田地,摇摇头,除了被念到可能有的自己家乡,他们也不知道这里到底都是哪里。

    “东北北大荒濮阳农场……”

    后面的农场名字没听说过,但是连片的黑土可是眼熟的很。

    康熙朝还记得老家的旗人们面面相觑,就他们老家那个发配人的环境,也能种出这种大片良田出来?

    知道老家什么样的旗人倒吸凉气。

    如果老家也到处都是这种农场,冬天也没那么冷,他们这些只能领点例米例银,在京城越过越艰难的旗人,也想换个能吃饱饭的地方。

    “他们这哪里是种田,哪有这样种田的!”

    本来以为那些播种机和割麦机已经很神奇了,看看这个农场上的黑色牌子,上面有气象站采集数据和土壤采集数据,什么湿度、气压、光照、温度、降水,还有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那是不是之前那些护林员放过的无人机来着?”

    “好像是,但好像比之前护林员的无人机大了不少……”

    “它在干嘛呢,给稻禾吹风?”

    “好像是在吹虫子……”

    大家已经不想说话,谁家种田能是这样种的啊!

    赵过提起刀笔刷刷记录,他是没办法测算到像后世那么精准的数据,但是也是可以大致来测量细分的。

    连稻子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结穗都有专门的记录表格,监控病虫害,后世对粮食的看重,比他们想的还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