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1章 骆秉章调兵遣将

    6月13日清晨

    石定清率领警卫营的829个系统兵,加上石乐以及陈云飞的一旅和关元忠的二旅。

    还有杜少言四旅的一个团的87个后勤管理人员。

    用关元忠部队之前打造的10艘木筏,每艘木筏能装5个人,十个船夫都是关元忠旅的人,每次往返能运送4个人去河对岸。

    分了几十次,每次往返十分钟,用了三个多时辰,才把全部人都渡到了流沙河北岸。

    石定清此次,让187个拿腰刀的系统兵,每个人都带了50斤的干粮,让其他人,每人带了30斤干粮,系统兵只是做做样子。

    否则没法跟人解释,石定清的部队为什么可以不用吃饭,当然了,石定清本人是需要吃系统兵携带的干粮的。

    因为石定清的警卫营,向来都是自成一体,平时吃饭,也是和其他部队分开。

    并且严禁其他人,没有通报就进入石定清的本部,所以其他人也不知道,石定清的警卫营有没有吃饭,吃的是什么。

    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石定清的警卫营,可以不用吃饭。

    而且每次守夜,石定清都只安排了一半的系统兵在外面守夜,也就没有人发现,石定清的部队,不用睡觉。

    石定清是从清晨集结完部队,到流沙河南岸准备渡河的,上午开始渡河,到了下午,才全部渡到流沙河北岸。

    石定清把他行军的轿子,也一起带到了北岸,是让船夫把十个木筏绑在一起,才运送过来的,船夫最后一次往返,10副木筏,主要就是运送轿子。

    渡河过程很顺利,北岸没有清军,水流也比较平缓,没有什么损失。

    轿子过河之后,石定清坐上了轿子,然后让八个系统兵抬着轿子,下令开始按照选择的路线行军。

    不到半个时辰,河南岸的杜少言,就再也看不到石定清和他的部队了。

    石定清在临走之前,给杜少言下了最后一道命令:

    如果石达开的部队到达汉源县,不要与石达开发生冲突。

    直接把汉源县城移交给石达开,然后带领所有定清军,到荣经县城与石定清汇合。

    这是石定清目前能想到的,与石达开避免摩擦最好的办法了。

    毕竟石定清与石达开的进军路线是相同的,移交县城就是必然的了。

    如今的主要矛盾是满清朝廷,次要矛盾是太平天国,当然是以主要矛盾为主,暂时搁置次要矛盾。

    况且石定清也不认为,杜少言作为石达开曾经的部下,会有胆子带领后勤管理人员与石达开的精锐主力开战。

    与其让杜少言左右为难,不如石定清给杜少言下达一份军令。

    话说行军速度,石定清要求,他的系统兵以每个时辰,20里的速度,向着雅州跑步前进。

    按照这个速度,只需要15个时辰,也就是30个小时,就能跑到雅州。

    对于陈云飞的一旅,关元忠的二旅,还有石乐和87个后勤管理人员,石定清就没这个要求了。

    毕竟真人不可能跟系统兵比,真人哪能不休息,不吃不喝不睡觉,一直跑啊。

    所以石定清要求陈云飞等人,尽量跟上。

    跟不上也没事,聚在一起休息一会,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

    休息好了,再继续跟进,到荣经汇合。

    一开始,陈云飞等人还能跟上系统兵,可是跑着跑着,速度就慢下来了,人的体力是有限的。

    而且陈云飞等人,每个人负重都在30斤以上,跑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人开始掉队了。

    陈云飞发现情况后,不得不停下来休整队伍。

    然后眼睁睁的看着前面的石定清和警卫营,越跑越远,直到消失在视线之中。

    陈云飞心中对石定清越发佩服了,石定清的警卫营。

    令行禁止,从不与陌生人说话,也不交头接耳,体力好,而且个个身形高大。

    长得又壮,两个人才能操作的抬枪。

    石定清的部队,居然一个人就可以使用。

    能承受住抬枪的后坐力,能一人举得起抬枪,真是一支精锐啊,简直不像人。

    乐山方向,嘉定府(今乐山市)

    骆秉章经过几天的赶路,终于跑到了嘉定府。

    到了嘉定府,骆秉章顾不上休息,径直走向书桌,提笔便给朝廷写了一封奏折。

    奏折中,骆秉章请求慈禧,把湘军里面最能打的悍将,鲍超,调到四川来平叛。

    他知道,这封信将决定他能否成功把悍将鲍超调至四川,以平息叛乱。

    奏折的每一字每一句,骆秉章都斟酌得极其仔细。

    他描绘了四川的局势,讲述了鲍超在湘军中的威名和战功,更强调了鲍超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实力。

    他写道:“鲍超勇猛无比,战无不胜,是湘军之瑰宝。若得此人入川,叛乱必得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