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75章 你和本王有故事

    下了船又雇马车,众人到了隶属顺天府的大兴。

    晏家父子乘一辆小马车,晏鹤年介绍:“到了年底,一些远方来赶考的举子都到大兴歇脚暂住,这里就热闹了。”

    晏珣点点头,好奇地四处张望……

    他已经见识过这个时代的南京城,即将见识这个时代的北京城。

    从大兴往京城宣武门方向去,路旁没有大的树木。

    光秃秃起伏的丘陵上覆盖着一簇簇斑驳的灌木,因为是秋冬季节,格外零落萧瑟。

    晏鹤年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解释:“京城附近不能有茂密山林,防止敌军埋伏。”

    赶车的马车夫忽然说:“庚戌年,鞑子打到京城外面,附近的村庄可遭罪了,百姓像掉进火炉一样,任人宰杀!”

    这一次鞑靼入侵事件,史称“庚戌之变”,战后兵部尚书丁汝夔被问责、斩首示众。

    晏珣瞬间沉默,这个朝代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

    扬州城的歌舞升平,或许才是幻境。

    晏鹤年跟车夫攀谈:“老人家世居京城?我怎么听你的口音像南边的?”

    车夫说:“老爷耳朵真灵。我祖上是徽州人,永乐七年,奉官府之命迁徙到京城。虽然很多代过去了,家里还有老人说徽州话。”

    洪武年间,朱元璋搞过一次“徙户实京”,把江淮一万多富户迁徙到南京;

    永乐迁都后,又搞过一次,将南直隶民户迁徙到京城。

    经过一代代人的经营,北京城已经是一座繁华的大城。

    从打定主意科举开始,“京城”这个词就烙进晏珣心里。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无数日夜的寒窗苦读,帮着老爹悬梁,就是因这个词而起。

    现在,明媚的秋光中,一座高大的城楼出现在他面前,这就是宣武门。

    抬眼望去,见到宛若山峦起伏的宽厚城墙,论气势恢宏,确实在金陵之上。

    这样雄伟的城池,有朝一日竟会被人攻破。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按照明代举子“赶考指南”,举子们进京后大多住在各地的会馆。

    按照晏珣原本计划,进京赶考自然是住扬州会馆,同乡之间互相交流。

    但是,两位田公公做主,带他们径直往前门东街的吉祥胡同而去。

    “胡同”一词,从鞑子语中传来,即江南的里弄巷子。

    在路口下马车,大田公公说:“吉祥胡同里有一家学子居,是读书人常住的客舍。昔日张太岳进京赶考就住在那里。你们先安顿下来,等王爷召见。”

    小田公公补充:“附近是顺城胡同,有四十七座烟花楼。巷子口左边是司礼监供货的百货街,又叫‘大栅栏’;右边有一个很高的茶楼,叫‘大正有德’……你们逛逛就晓得了。”

    论繁华,京城可不比你们扬州差~~

    公公们的语气有种莫名的骄傲。

    晏家父子笑着说好,送别两位公公,一家人搬着行李到学子居安顿。

    还不到年底,进京赶考的举子不多,晏珣顺利住到了张居正住过的房间。

    掌柜自我介绍,他父亲也是举人,进京会试几次不中,就盘下这间客舍,改行了~~

    然后意外发现,开客舍比当京官还挣钱~~

    “我们学子居不定期组织文会,帮助客人结交天南地北的朋友,比住在同乡会馆便利呢!”

    “客人想吃什么,可以让店小二去跑腿,外头街上南北吃食都有。”

    连日舟车劳顿,一家人懒得出去逛,就让店小二看着买些吃的回来。

    不一会儿,年轻的小二提着食篮回来,热情地介绍:“这是旁边苏家面馆的冷面,店家把面在冷水里过一道,送到学子居或者其他商铺,再把面放进汤里,爽利筋道。”

    一家人坐在一起,乌云绕着桌下喵喵叫,虽是异乡,也颇为热闹。

    第二天一早起床,他们寻思着王爷不会那么快召见,就打算逛逛“大栅栏”、“烟花胡同”、“大正有德”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