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87章 送温暖的晏郎

    这一夜,晏珣身上依旧压着一层猫毯,有喵暖床就是这么骄傲。

    晏鹤年身上压着……咳咳。

    他说出小珣不想娶媳妇的事,免得王徽白费心。

    王徽诧异:“六哥开明,你真能接受儿子不娶媳妇?”

    “姻缘、子女缘都是命中注定。小珣现在没开窍,何必强迫,将来他自己开窍,比谁都急。”晏鹤年淡定。

    到他这个年纪,什么没经历过?

    王徽红着脸:“六哥是很着急。”

    “你别诽谤我啊,明明是你着急。”

    谁主动这个问题,是要分辩清楚的。

    退一万步说,小珣真的不娶妻生子,晏鹤年也可以接受……

    曾经那些年,他只是希望儿子能平安喜乐过一生。

    现在已经喜出望外,还有什么苛求?

    阿豹和常欢在西山煤窑试验蜂窝煤,晏家父子去大正有德茶楼听举子们高谈阔论。

    时不时会有当朝官员到场出时政题,让举子对策。

    这个时候,举子既要发表个人观点又不能犯忌讳,也不能泛泛而谈。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来得早的举子就能更早扬名。

    没多久,连京城国子监的监生都知道扬州双晏的名声,过来茶楼听晏家父子有何高见。

    这日,国子监司业张居正也到来,喝了两杯茶后出题:“策问……务本重农,治兵修备,乃其大者……丑虏匪茹,警报岁闻,何以创之,使不敢复窥?……”

    光是题目,就洋洋洒洒数百字,举子们认真听题。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重,但最后一场殿试,只考策问。

    殿试的考官是皇帝,所以策问是以皇帝的口吻提问,考生以臣子的口吻对策。

    其他人还在思索,晏珣率先站起回答:“臣闻人君之治天下也,必安攘兼举而后可以成天下之至治……”

    关于用兵,他想过很多,答得也很快。

    张居正轻轻点头,流露出赞许的神色。

    晏珣的回答告一段落,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年举子站起来接道:“苏轼有言‘君以名求之,臣以实应之’,……知戎兵之当诘,则武备殇而民生有卫……”

    这是一种新玩法,类似联诗,考生就同一个题目,各答一段。

    这样避免一个人占用太长时间,又能形成高下对比。

    “此人是谁?”有人小声说,“旁征博引的,不比方才晏珣答得差。”

    还引用苏轼的话,莫非是唐宋派?

    另一人说:“他也是南直隶的举人,叫归有光,考过好多科会试。”

    “他又来了!屡败屡战,精神可嘉啊!”

    晏珣听着众人的议论,含笑望过去……这就是归有光!

    曾经第一次听到归有光、鄢懋卿的名字,他觉得自己跟历史名人近距离接触,心情激动。

    现在已经很淡定。

    张居正和裕王都见过,大概只有近距离见严嵩或者皇帝能让他激动。

    严阁老的门不好登,他也不想主动攀附。

    张居正听了众人的回答,一一认真点评。

    归有光是懂兵事的。

    嘉靖三十三年,归有光碰上倭寇作乱、积极入城参与守御,写过一篇言之有物的《御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