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3章 尝尝窝边草

    又是一周过去。肖空越发觉得这个孵化器更像是一个松散的咖啡馆。

    有人天天来,有人来了又走,有人走了又来。

    在这里工作的,大多数都是像肖空一样的“独行侠”——一个或者几个人注册一个小公司,在细分市场里做开发,希望能一朝成名。这些年轻人多数都是理工男,谈起技术来头头是道,但论及市场与营销,往往又理解非常粗浅。

    最终能够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成功从这里搬出去的始终是少数。

    慢慢地肖空也认识了几个长期盘踞此地的年轻人。有时候一起吃饭,交流放松一下。

    “肖哥,你做的是哪块市场?上次你说是做传播,我还没太听明白。”

    一天午饭时,毕业于东北一所三流大学的王东岭好奇地问肖空。

    王东岭家在遥远的大兴安岭,据他自己说,上中学的时候就痴迷于计算机编程,曾经成功地从学校的计算机房偷偷连接到老师们的电脑,偷看期末试卷。“被老爸拿棍子追了三条街。”

    大学毕业后,他不安于老爸托关系找的当地税务局计算机室工作,没有报到就带着身上仅剩的生活费跑到了帝都,以给人做些开发的小活为生。

    用他的话说,“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我一天都不想过。”

    “你最近做的是什么产品?”肖空反问王东岭。

    “我?我写了一个App,现在已经在各大应用市场上架了。我觉得它可以颠覆整个导游行业,让所有的导游都失业!”王东岭豪气万丈地说。

    “那为什么还天天在孵化器混呢?如果能颠覆整个旅游行业,你应该早就是大佬级别的人物了吧?”肖空问

    “知道的人太少了。又没钱在各大应用市场上打广告。所以到现在一直都是半死不活的。”

    “对,你现在面临的这个问题,也是无数企业面临的问题。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甚至是像你这样的个人,新的产品永远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推广。花大钱砸广告,这是大企业常用的解决方案。对你这样的个人,这个问题基本无解。”

    “那你就是专门给人做产品推广和传播,让别人知道新产品的么?”王东岭问。

    “对,我有一套专门的推广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当前人们讨论的热点,准备顺应形势的文章,在媒体上增加产品的曝光度。让受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我们希望他关注的方向上。”肖空解释道。

    “你的这套传播体系和广告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这套体系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关’,也就是通过借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我们称之为‘认知管理’,让特定的目标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我们的观点。”

    “那你这套体系这么好,为什么不给自己宣传宣传呢?”旁边听得入神的张琪阳问。

    张琪阳来自江南的小城琴湖。

    肖空苦笑道:“你没听说过一句话,叫作‘自己的头要别人来剃’么?我也面临和你们一样开拓市场的苦恼。它和刚刚毕业的学生找工作是一样的——所有的雇主都想找有一定经验的熟手。而不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塌糊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