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46章 抵沪接头

    贺远前世酒量还可以,到了这个年代就更好了,因为这时候的酒都是上好的原料,酿造方法也更原始,酿出的白酒、红酒,味道更纯,又不上头。

    所以比之前世,他的酒量起码提高了五分之一。

    赵凤婵也还行,女人的身体较男人更易接收酒精,她等于起手就占了四分之一的便宜。

    两人喝了一瓶白酒两瓶红酒,都有了几分酒意。

    赵凤婵说这张唱片真好听,周旋这金嗓子唱这歌太合适了。

    贺远说你也喜欢唱歌嘛?来唱几句听听。

    赵凤婵就跟着唱了几句,居然很有几分意思。

    又过了一会儿,赵凤婵说:“不能再喝了,我老觉着你想喝醉了干坏事儿。”

    贺远说:“这话应该是我说吧,你一进来就去洗澡,我都害怕了,喝酒就为壮胆。”

    两人胡乱开几句玩笑,一颠一倒,躺在床上睡了。

    第二天,两人正式出发,因为身份安排的关系,这次还是从西南到广西,走海路经香港到上海。

    这一走就是十几天,一路上两人慢慢习惯新的身份安排,贺远的身份还是个纨绔子弟,玩过几手纱厂股票,赔的多,赚的少。

    赵凤婵是个落魄小姐,与贺远是青梅竹马的娃娃亲。

    赵凤婵带了化妆工具,两人一路上不断研究怎样改变相貌,单纯靠每天化妆,很麻烦,也有掉妆的风险。

    后来赵凤婵研究了一个办法,用医用胶布沾在贺远嘴里牙根部,使他面部结构发生变化,这样一来也影响了发音,再用上一些变音技巧,整个人就不太一样了。

    接着她又培训贺远换一种体态,也就是改变言谈举止的方式,整个人的气势也变了。

    他以前是腰板挺直,走路带风的军人气质,现在成了慢条斯理,很有派头的富少样子。

    无论相貌、声音还是气质,贺远都变得不一样了。

    对于老孙、袁庆这种非常熟的,或许还是认得出,但要是多日不见的冯月甫,谢明等人,可能就不敢认了。

    贺远和赵凤婵在客轮上过了1939年的元旦,一月五日,终于到达上海。

    由于是香港方向来的船,码头查得比较松,二人在公共租界的海悦酒店开了间房,住了下来。

    酒店一楼的西侧,是个音乐酒吧,晚上经常有音乐表演,还会有人在舞池里翩翩起舞。

    贺远和赵凤婵白天去租界各处闲逛,买几张报纸,打几个电话,晚上就在音乐酒吧,点杯咖啡听人唱歌跳舞。

    第三天晚上,贺远捏着一份《申报》,边喝咖啡,边和赵凤婵看着音乐表演。

    这《申报》是晚清就创办的报纸,前年上海陷落,日寇威胁要接管报纸,《申报》被迫停刊。

    不过几个月前,借着美商的名义,在租界成功复刊。

    两人正聊着天,一个小女孩捧着几束鲜花走上前:“先生!小姐!买束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