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12.第十二章

    五月初五赛龙舟,杨柳夹岸,风流少年竞相游。

    可惜在函谷没有赛龙舟的习俗,上官绾和阮清只好自己做些小木头龙舟,赏玩一番罢了。

    崔子笙不在的日子里,阮清已经成为了陪伴在上官绾身边的那个人。

    她着实是个可怜人儿,明明那么喜爱汴京的一切,却为了一个情字终日困在荒漠之地。所幸,将军昨夜已经回关,说是要赶上和她一起过端午节,可惜现在已经临近正午了,却还是军事缠身,在书房里一刻也不得离开。上官绾失落的神情毫不掩饰地摆在脸上。

    她是家里的主人,没有舅姑在堂,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

    用过午饭,崔子笙才从书房里急急走来,看见园子里的上官绾,一扫连日的劳累,脸上挂起了灿烂的笑容,在这初夏时节,显得有些刺眼。

    阮清微微起身退下了,无意于身后的一片娇声细语。

    不出意料,傍晚的时候,崔子笙就把阮清唤进书房里。

    阮清原以为会是因为上官绾,谁知道,崔子笙心中另有一事。

    “假死药?”

    “是的。”

    “我并不知道如何制得假死药。”

    崔子笙不信,转过身来,大声问:“怎会不知?《药王志》中明明就有假死药的记载,当初婠儿就是服了此药才……”

    “既然公子有此方子,再做怕是不难的。”

    “我没有方子。”在阮清探究的眼神中,崔子笙偏过头,不得不吐露实情:“当初是从江湖士人那里买来的药丸,只有两粒,为谨慎起见,我先让侍女服用,确认无误后,才给婠儿的。只知道此药是出自《药王志》,如何能拿得方子。”

    阮清也坦白道:“虽说我看过《药王志》,却是残本。书里的确有假死药的记载,可是并没有完整的方子,就连药材也是缺失的。”

    崔子笙一下子失神跌坐在椅子上,转动的眼珠似是在搜寻什么。

    良久,他问道:“若是以你之力,要制出这假死药,需多长时间?”

    “可能一个月,可能一辈子。”

    阮清不得不告诉他实情。天底下多少人为了《药王志》而癫狂,就是因为里面的不传药方的珍贵,再走运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能猜出。

    崔子笙心里也很清楚这个答案,他闭上双眼,像是在平和心情,可是剧烈起伏的胸膛却出卖了他。

    “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请全力研制。”

    阮清从没有看过崔子笙这样的神情,真切,恳求,期许。此刻的他洗去了一身的不羁和戏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医师发出最真诚的请求。

    阮清点点头,在此事上她做不了任何的承诺,唯一的承诺只是她的用心。

    上官绾的事情立马就被抛在了脑后。阮清不知崔子笙要这假死药有何用,但还是想尽全力助他。

    初夏的夜里还是有些微凉,阮清伏在案头,在记忆深处搜索关于假死药的记载。可惜的是,她有幸看到的那本《药王志》是从火堆中拾起的,书的后半部分已经烧成灰烬,记载假死药的那一页也不能幸免,只是留下了匆匆几行能识别的字迹。

    在那烧毁的书页上,记载了几十种所需的药材,当然下面还有,只是不好辨认了。阮清先将自己确认无误的药材写下,再将有可能的药材写在另一张纸上,一一细想比对。等到完全把残页的草药确认下来后,已到了鸡鸣时刻,太阳就要东升了。

    中药讲究相生相克,阮清先把写下的药材的阴阳相克写出,就着这二十几种已知药材进行药性的猜测。可是,剂量和煎煮的方法并不知道,她也只能通过大胆地猜想。

    既然答应了要做此事,她就一定要认真对待。

    阮清来不及休息,天一明,她就去见了崔子笙。她将需要使用的药材,锅炉,人手等一一报备。很快,不到一日,工具就已经齐全了。

    她打算大规模地进行试验,让多人同时开工熬煮,最后将煎好的汤药一一核查药效。

    就这样,将军府的后花园变成了露天的药房,十步一个紫砂药壶,三个紫砂药壶配一小厮,汤药的异味遍布了整个府邸。煎好的药,阮清不敢试,也不敢让府里的下人试,谁也说不准这药究竟有何作用,因此,后院的小屋子里,又养上了一大批的兔子。

    第一天,下人们把药喂给兔子,兔子就已经死了大半,剩下的也是奄奄一息,熬不到天明。其实阮清也知道,这些药材大多是剧毒之物,只是一味就能致死。看来,破解这假死药的方子的确不是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