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82章 二合一、

    一斤食盐三十五斤细粮,仲父一共有四十斤细粮,能换一千四百斤粟米。

    五十斤砂糖,一斤换四十五斤细粮,就是两千两百五十斤细粮。

    还有四百七十斤大米,一斤换七斤细粮,加起来就是三千二百十斤细粮。

    仲父出去把伯华和叔申叫进来之后,兄弟三人扳着手指头算了好半天,都还没把这个账算清。

    说起来也是,兄弟三人这一辈子算过最大的一笔账,就是在买小船的时候,可是小船是山那边的木匠自己砍了木头做的,五百斤细粮就能换一艘小船,就那五百斤粮食,还是他们一家人省吃俭用好几年才攒够粮食换回来的。

    富商倒是算习惯了这么大的账目的,扯了一根竹板,在上面刻了一通之后,才抬头对兄弟三人说道:“一共是千五百四十斤细粮,这样吧,你们不是还带着些鱼干吗,加上那点鱼干,我给你们千百五十斤细粮,你看怎么样。”

    仲父三人出门的时候带了四、五十斤鱼干,路上吃了一些之后,现在只剩下四十斤左右了,在他们那里,一斤鱼干只能换一斤细粮,如今四十斤鱼干就能换得五十斤细粮,他们怎么可能不同意,连连点头让富商把鱼干拿走。

    听到能换这么多的粮食之后,叔申激动的眼睛都红了,这么多粮食换回去之后,虽然他只分得到一成,也有差不多七百斤细粮了。

    那可是七百斤细粮呀,正好马上就要入冬了,渔村的人都闲了下来,他正好让渔村的男人帮着他把房子修起来,五斤细粮就足够让一个壮男汉子帮着干一天的活了。

    就渔村里普通的那种房子,有个五百斤细粮差不多就能雇人捡够石头并修好房子了。

    不过修房子毕竟是回去之后的事情了,他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么多粮食运不走啊!

    兄弟三人背着粮食走山路,就算是用尽吃奶的力气,一人撑死了能背两百斤粮食。

    然而他们这次要背回去的不是七百斤粮食,而是差不多七千斤粮食。

    见兄弟三人面有难色,买到了合心意的商品,富商心情不错,贴心的提议到:“要不我换成布币给你们,一枚布币能买十斤细粮或者三十斤豆面,你们随便拿到哪个城里都能换,我给你们百十五枚布币,这东西轻巧,你们带着也好赶路,就算路上想买东西,”

    布币仲父他们是知道的,城里的富商和贵族们用的,虽然他们没有用过布币,还是知道富商没骗他们,这一枚布币确实是能换十斤细粮的,十枚布币就能换一匹细麻布。

    伯华把仲父拉到一旁,点了点头:“我觉得这样也行,、七百枚布币要比粮食轻不少,我们带着也好赶路。”

    还有一点就是,布币体积小,好藏匿,带着赶路比带粮食布匹赶路安全。

    仲父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布币也行,大不了他们回去的时候,再绕路去城里用布币买些粮食带回去也是一样的,他朝富商点了点头,面带感激的说道:“行,那就劳烦您都给我们换成布币吧。”

    富商伸手招来家奴,吩咐下去之后没多久,就有两个家奴抬了一个木箱进来,他伸手打开木箱之后,仲父他们才看明白,这口大木箱里装的都是铜铸成的布币。

    仲父得到过富商的首肯之后,上手从木箱里拿了一枚布币打量起来。

    这布币呈刀状,最上方铸有圆孔,一看就知道是方便使用者用布条或者绳索穿着集收纳的。

    他掂了掂手里的布币,心里已然有数了,这一枚布币约有一两重。

    富商跪坐到木箱旁,拿起布币一枚一枚的放在仲父铺好的包袱布上。

    七百枚布币,装了起来有满满一大包,差不多有七十斤之重。

    这点重量对于仲父他们来说自然不算什么了,粮食换成布币之后,确实让他们能轻装回程。

    再三向富商道过谢之后,仲父他们背着背篓,带着一包袱的布币告辞了。

    出门之后,仲父伸手在包袱里摸了一枚布币递给之前给他们带路的富商家奴。

    对方接过之后,仲父心疼得直抽抽,这可是给出了十斤细粮呀,换成豆面都有三十斤了,足够他们一家人吃一个月。

    不过这是之前就说好的,现在心疼也没用。

    三人找了一个偏僻的小巷,围在一起把得来的布币分了。

    都是自家兄弟,仲父也没那么计较,给伯华和叔申两人一人数了七十枚布币。

    两人拿了布币之后,就连忙贴身藏好了。

    他们的布币不多,能够藏到身上,仲父有五百五十几枚布币,身上自然是藏不住的,他往身上藏了七八十枚布币之后,剩下的布币只能就那样包在包袱布里放在背篓里背着。

    东西换完了,却也不能就这样就回去,来的路上,三个人就已经把从家里带出来的豆饼吃完了,剩下的一点鱼干也卖给了富商,如今身上已经是什么吃食都没有了。

    这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宣城繁荣,城里有好几家食肆客栈,客栈就不说,最廉价的通铺房一晚上就要三斤细粮,虽然仲父一行人过了十来天风餐露宿的日子,打心底希望能有一个住处让他们稍事歇息,但是要他们一人拿出三斤细粮来住客栈,那是一万个不可能的。

    兄弟三人商量了一番之后,决定一人拿出一枚布币,买些豆面再找街边食肆的老板帮着做成豆饼,当做他们之后十来天的干粮。

    三枚布币,可以买十斤豆面,仲父他们拿出二十斤豆面作为报酬之后,食肆老板十分爽快的接下了这一单生意。

    收了豆面之后,食肆老板指挥老娘在后厨单独支起一口陶釜,帮着仲父他们把带来的豆面摊成豆饼。

    食肆里卖有饭食主食有杂粮粥、麦饼,豆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杂肉汤供客人食用。

    想到接下来还有赶那么久的路,仲父摸着怀里的布币,犹豫片刻之后,还是掏出一枚布币,让店家给他们兄弟三人送上肉汤和饭食。

    伯华叔申见状也没和他客气,赶了这么久的路,大家又累又乏,此时要是能够喝到一碗热乎乎的肉汤,足以让他们三人在这个深秋从肚腹暖和到头发丝了。

    布币的购买力确实不一般,仲父他们兄弟三人,都是壮年汉子,胃口本来就大,刚刚得了那么多的粮食,三个人谁都没有想着节省,都是敞开肚子吃的。

    巴掌那么厚那么大的麦饼,三人一人吃了三张不说,还仰头喝下了一大碗肉汤。

    这肉食对于仲父他们可算是难得吃到的食物,现在有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的规定,所以除了贵族能时常享用肉食以外,下层的平民一年到头根本吃不到几口荤腥。

    仲父他们还好,靠海而居,平常鱼虾是不缺的,各种鱼、贝类煮成的海鲜汤几乎每天都能吃到,其他平民就没有这个待遇,平常只能跟渔民换一些鱼干,有那家底厚一点的,偶尔还能去食肆打一次牙祭,再穷一点的平民和家奴,那更是连粗粮粥都吃不饱,根本想都不敢想能吃肉。

    现在农户们地里主要种植的除了黍(粟米)、稷(谷子)、稻、(小麦)、牟(大麦)、菽(大豆)之外,种的最多的就是麻了。

    麻种出来之后,农户稍加打理一下,就能搬回去让家里的妇人纺织成布,一位爬在纺织机前,从天亮织到天黑,差不多要织上两个月,才能织出一匹长越十三米的麻布。

    这样的一匹麻布拿到城里,能够换一百斤细粮、又或者三百斤豆面,抑或十枚布币。

    织布也算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来源了,所以麻对农户来说也十分的总要,就是有的农户家里没有织布机,也能把收获下来的麻卖给其他人换成粮食。

    为了织布,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在织布机前熬瞎了眼睛,但是只辛苦两个月,就能换回三百斤豆面供一家人嚼用,但凡家里有织布机的,都不会放弃这个为家里减轻压力的门路。

    仲父他们在食肆大吃特吃了一番之后,给出的一枚布币还有得找零,仲父得到了一斤半的找零细粮之后,搓了搓脸,转身把细粮放进了背篓里。

    这要是在之前,要是有谁跟仲父说他一顿能吃掉八斤多细粮,他肯定要说那人疯了,然而今天他就是大手笔了一次,还别说,这麦饼的味道可比豆饼好吃了不知道多少倍,难怪贵族大老爷们都爱吃麦饼呢。

    然而滨城靠海,根本没有多少耕地,一年到头都产出不了多少粮食,滨城是夷伯候的封地,因为滨城的主要产出只有干鱼,这东西没有盐、粮吃香,所以夷伯候是贵族著名的贫穷侯。

    不过贵族之间的事情对仲父他们来说还太远了,他和伯华叔申三人在食肆饱餐了一顿了之后,带上摊好的豆饼就要出城回家。

    临近宣城城门的时候,路边有一位盐城来的客商,正在城门口指挥这家奴上下搬卸盐块。

    看着从牛车上搬下来的上百筐装满盐块的竹筐,‘乡巴佬’仲父他们哪里见过这个排场啊,当即就呆在那里走不动道了。

    有抱着盐筐的家奴被他们挡住了路,见三人的衣着只是平民打扮,眉头一竖,当即不耐烦的开口数落到:“不卖盐就让开,站在这里碍手碍脚的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