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2章 老陈家

    说起老陈家,十几年前也算八里屯的富户,陈老爷子是外来户,年轻时是大户人家的书童,成年后得主家开恩给了笔银子放出,拿着身契归为良民,因识文断字,在主家也学了些算数,就在黄山镇一家酒楼里做了几年账房先生,落户在八里屯时置办了20亩田产,娶了镇上一杂货铺孙掌柜的闺女孙氏。

    那在当年也算是一段良缘,孙氏先后生下两男一女,大儿子陈大江,大闺女陈莲儿,二儿子陈大河,怎奈天不遂人愿孙氏在生陈大河时难产而亡,陈老爷子也无法一人照顾家中三个孩子,一年后经人介绍这才娶了现在的周氏,之后又育有一子一女,三儿子陈大山小闺女陈花儿。

    周氏嫁给陈老爷子时也是一黄花大闺女,因家中贫穷收了陈老爷子一笔银子后便把周氏嫁进了陈家。

    开始周氏对待三个孩子也算做到了继母的职责,涮洗衣裳,操持家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老爷子总不归家,慢慢的周氏也就开始磋磨三个孩子,周氏也不是一上来就打骂,一点点的试探,陈老爷子的纵容才造成了前面的三个孩子都跟老宅离了心。

    陈大江出生时家中富裕,读过几年私塾,陈老爷子就送他去临县一家饭馆做起了掌柜,大闺女陈莲儿也在16岁那年嫁给了沛县黄氏杂货铺的大儿子,嫁妆都是孙氏生前准备好的,倒也算是脱离了周氏的磋磨。

    可苦了当时不到六岁的陈大河,当时周氏也生下了儿子,更觉前头留下的儿子碍眼了,在外表现得贤妻良母,做到了继母的本分,暗地里少给吃喝,重则打骂。陈老爷子又归家次数少,也就无处申诉,慢慢就养成了包子心态,任打任骂。

    真的是吃得少干的多,原本家中20亩田产全部佃给农户种,在陈大河13岁那年,周氏就以大河孝顺想要多种点粮食为由,收回了5亩田地,由陈大河自己耕种。

    陈老爷子许是对这个儿子有些意见,对于亡妻难产留下的这个儿子一直缺乏关心爱护,等到想起来时,陈大河已经慢慢木讷,不讨喜了,也就长叹一声不管了,总归是饿不死。

    三儿子从小学了周氏的口条,分外在老爷子那讨喜,不知是从何时传出,陈大山有状元之才,加之周氏吹枕边风,就将陈大山改名陈北山送去私塾念书,现在更是在县城读书,学费越花越多,可只考中个童生便再无寸进。

    十二年,家中存银近乎见底,二十亩良田也只剩8亩,陈老爷子也在一次去县城主家交接账目时遇到山匪,受伤病退。身体是慢慢养了回来,但活计确实丢了,收了东家一笔赔偿银子就回了八里屯侍弄庄稼。

    陈北山童生时,娶了一貌美女子王氏,王氏卖身葬母被陈北山看到,闹死闹活的娶进了门,凭借伺候周氏及小姑子站稳了脚跟,本以为好日子来了,谁知陈北山不争气,再也考不中只能回到八里屯做个农家妇。

    至于陈朵儿的母亲林氏,则是逃荒来到八里屯,当时穿着破烂不堪,偶然间被陈大河施舍了半个窝窝,便跟着回了老陈家,周氏见不需要彩礼,能省下钱给自己的儿子,便劝说陈老爷子留下了林氏。

    在陈北山回到八里屯时,周氏便以家中人口多,住不下为由给了二两银子及两亩中等田,将陈大河一家赶出了老宅。

    陈朵儿慢慢消化着脑海中的信息,不禁发出一声叹息,‘果然是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啊’。若说陈老爷子对此完全不知情那是不可能的,但要是他为了保护二儿子,跟周氏离了心,那这个家里总归是没了安宁的日子,便默不作声,默认了这件事情。

    只是终归对儿子有所亏欠,帮着给陈大河起了这三间土坯房,置办了一点家伙事,就这也没免了回到家后周氏的一番闹腾。

    若说为什么陈老爷子由着周氏这么闹,也是在他受伤养病期间,周氏任劳任怨的的在照顾着他,夫妻情分在。儿子那边也有知冷知热的人,总比两个老人吵起来,不得安宁的好。

    陈朵儿缓慢的睁开眼睛,炕边的男孩眼睛一亮“姐、你醒啦我去喊娘”说着便跑了出去。

    “娘~娘~,大姐醒啦”紧接着便是一阵匆忙的脚步声,一个中年妇人走了进来,看到陈朵儿睁着眼睛,急忙走到炕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