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七十九章 归来(二)

    孟振业毫不犹豫地道:“我当年既然选择了跟随大哥离开湖北,而今自然就会同大哥大嫂一起承担起这笔银子来,只是我们二房的家底如何,大哥大嫂也是晓得的……”孟振业到底敬重孟振兴,虽说不愿当冤大头,一个人承担这一万两银子,但真让他说出口,却又很不好意思。

    他面皮薄,浦氏却不管这些,当即接过话来,道:“我们倒是愿意凑,十年二十年的,大概也凑得齐,只是怕大哥等不得。毕竟当年偷银子的人是大哥,我们振业只是袒护过你而已,顶多算个从犯。”

    肖氏没想到,浦氏除了骂人耍泼,居然还能说出这样的反话来,不禁对她“刮目相看”。而一个“偷银子的人是大哥”,正戳中孟振兴的软肋,他们的继母,孟家而今的那位老太太,最恨之入骨的人,肯定是他,而非孟振业。而且袒护有罪的兄长,说起来虽然不好听,但还是有许多人会认为他是注重兄弟情谊,有情有义的。

    孟振兴怕被继母责难,一着急,就拉住了正想要说话的肖氏,对孟振业道:“二弟,你当年愿意随我一起走,大哥一直感念在心,这银子本来就不该你出,只是我和你大嫂,即便卖掉衣物首饰,也只能凑出四千两来,你看,此事怎么办才好?”

    “怎么办?我们二房现下可是连四百两都拿不出来!”浦氏毫不犹豫地道,“当年我们振业偏袒了大哥,大哥是该感激他,连带着把他那份银子也出了,不然以后若再出甚么事,哪还有兄弟愿意帮你?这事儿就这样定了罢,我还要回去做饭,振业也要回去歇歇去——我们二房可比不得你们大房,还雇得起厨娘,而今顿顿饭都得我自己做呢。”

    孟振业怪她讲话太难听,小声地责备她,然而浦氏而今是人穷了,甚么也不怕了,大着嗓门嚷道:“本来就是!当年的事,过错都在大哥,你何罪之有?如果大哥非觉得你有错,那你当年就该去举发他,何必跟着他出逃?还有,大哥大嫂总说他们没钱,你叫他们先把雇的那几个妾遣了,请的厨娘和丫鬟打发了,再来说没钱的事!”

    肖氏不满道:“雇几个人能花几个钱,这能填平那一万两银子?”

    浦氏却道:“填不平就不填,反正我们的罪名也不见得就有多大,大不了坐牢就是。”说着,把孟振业的胳膊一拉:“不就是坐牢么,我陪着你去,反正银子咱们是拿不出来的。”

    再能辩的人,都怕耍横的,肖氏马上没了声儿。浦氏气势颇足地拽着孟振业的胳膊,从孟振兴的面前经过,推开大门出去了。

    回到后院,浦氏犹自愤愤不平,告诫孟振业,别去理大房,那一万两银子,就由他们自己操心去。孟振业却劝她,一笔写不出两个孟字,若孟振兴倒霉,他们也讨不了甚么好去。

    浦氏见他到了这种时候,还维护着兄长,气得直掐他的胳膊,正巧看见孟楚清在廊下散步,便招手叫了她过来,把事情讲给她听,让她评判评判,究竟是谁错了。

    孟楚清故意在此处散步,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探听到些消息,没想到还真如愿了,而且也解开了她先前心中的疑惑——孟家湖北的那位老太太,果然不是白放过孟振兴和孟振业的。

    一万两银子,可真是一笔巨款,这得何年何月才能偿清?不过,虽然花费多,总比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受人要挟强,孟楚清凡事朝宽处想,便对孟振业道:“大伯说他们只凑得出三千两?三千两就三千两罢,先拿去给湖北的老太太,表一表我们的诚意,至于剩下的尾款,咱们再慢慢凑便是。一万两白银,不论放到哪里,都是一大笔钱,想来老太太也能理解我们一时凑不齐。”

    她口口声声说的是“咱们”,但却只字不提二房会拿出多少钱来,浦氏佩服得五体投地,暗道,到底还是五娘子狡猾,怪不得能当好这个穷家,还能想法子修渠。

    孟振业自然也听得出孟楚清的意思来,他下意识地就想反驳,但突然想起来,他们二房的确是拿不出银子了,而今柴米油盐都是数着铜子儿在买,而且水渠还没修成,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虽说湖北那边的钱要得急,但也总不能为此就让修渠停工罢。所以他还是把嘴给闭上了,点头同意了孟楚清的提议。

    孟楚清惦记着韩家提亲的事,因为据俞妈妈的小道消息,浦氏是留下了韩家的庚帖的,也就是说,只要她愿意,这门亲事随时能够成真,所以大意不得。她日夜盼着孟振业回来,能为他们几姊妹安排好前程,自然就不希望他再次离家,于是建议这回送银子,就让孟振兴去,一来孟振业才回来,身体劳累,二来,那本来就是大房的银子,自然由孟振兴去更为妥当,而且也更能显示他们的诚意。

    孟振业觉得她这话很有道理,当即就答应下来,再次去了前院。事关钱财,浦氏比孟楚清更为焦急,屋也不进,就站在随墙小门处候着,直到孟振业回来,告诉她,事情发展一如孟楚清的提议时,她才露出了笑脸,拍拍衣裳,上厨房做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