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六章 走过场

    苍莽的西南山林自古号称十万大山极言其广。气候潮湿闷热,天气诡谲多变,地形复杂难测。

    这样的作战条件对进攻方极为不利。

    现代战争的胜负遵循“黑暗丛林”法则,谁暴露了自身位置和行动规律,谁就将生死操于人手。

    侦查与反侦察作为矛盾存在了数千年,从没有像现代战争这样起到决定性作用。

    全球无死角侦查卫星观测精度高达5到10厘米,天气绝佳和高海拔地区甚至能分辨一个躺在草地上成人的容貌;

    军用无人侦查机拥有比人眼更高的色彩、灰度辨识度,能够在20米的距离准确定位追踪树枝上蚂蚁的动作;

    阵地矩阵声呐系统构建一个时时的声波域,攻防一体。除了让大型物体无所遁形之外,主动启动可以让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失去行动能力。

    除了无法被隐藏的大型民用设施和部分放在明面上的军工厂,几乎所有的陆军基地和移动基地车都配备了全息光学迷彩,并全天不间断的通信信息伪装。

    通讯密匙算法更是绝密,仅由各军区总司令持有。

    除了这种大型设施的光学迷彩,还有单兵作战的全息迷彩,包含光学、生物磁场、红外、声波等全方位混淆干扰系统。

    一般的遭遇战战斗流程是双方通讯静默,侦查兵操作磁悬浮无人侦察机前方侦查,通过红外、磁场、脉冲检测、声呐探测各种手段扫荡式游走全场,虽然难以确保百分百突破迷彩,但会让不少经验丰富的侦察兵有所警觉。

    由于各种迷彩系统,靠单兵配置的有限侦查设备基本不可能发现静止埋伏的敌人,一旦己方侦察机无功而返甚至被地方侦察机优先发现击毁,前线指挥官就只能下达迅速撤离的指令,并祈祷对方狙击手对移动中略微变化的迷彩图像没那么敏感了。

    如果无人机无反应而侦察兵又没有及时察觉前方敌情,那么被一群近乎隐身的敌人拿着各种先进武器摸到身边进行歼灭战或者俘获战都算是最好的情况。

    残忍一点的敌人会充分发挥侦查优势,挨个狙击点名,或者直接申请天基轰炸洗地。

    之所以说这片山林区域队防守方有利,就是复杂的环境方便设置固定的探测仪器。经过精心设置的探测矩阵可以做到无死角全天候的预警,让对方的迷彩作用大打折扣。

    但同样有利有弊,复杂的背景图像和噪音对防守方的数据处理造成了压力。

    越是大型的目标、需要迷彩覆盖的面积越大,防守方的各种防御工事将会占用大量的运算资源,这么一来对前线作战部队的数据支持就可能不足。

    体现在战斗中就是运动中的迷彩图像延迟变高,造成明显的图像断层,极大影响隐蔽效果。

    同时,一旦数据支持不到位,不能及时抹平热量、生物磁场等信息的波动,那在前线侦查斗争中失败就几乎是必然的。

    不过本次军演又和以上分析情况不同。

    只靠300地面部队的基地车和移动指挥部的运算资源,想同时支持1500的空降部队和自身全迷彩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可以通过指挥部借用后方大部队超脑的运算资源,但大规模数据远距离交换必然引起蓝方注意,若是顺藤摸瓜找到指挥部来个斩首行动,那就得不偿失了。

    如此一来,双方的数据运算能力打平,防守方的阵地侦查能力高出一截,作战部队人数又高出一截,可想而知这次红方的难度。

    面对如此的战力对比,果然不出岳川所料,红方指挥官采用特种作战策略化整为零将空降部队分散空投至预定地点。

    地面反应部队渗透处理敌方侦查矩阵。孙灵修五人小组也得到了他们的作战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