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二十三章 山寨难

    和观众们一起郁闷、暗自骂娘的还有一批跟风的导演。

    《最美的时光》尚未完结就已经呈现了大火的态势,横扫同期的同类电视剧。

    心音偶像剧这种题材既然有人开了先河,取得了成功,自然会有大量的跟风者进场。

    一时间《最美的我们》、《最好的日子》、《追忆旧时光》纷纷立项,吸引了不少资本入注。

    偶像剧谁不会拍,选好演员就成功一半!

    金主爸爸不差钱,咱们就请最火的鲜肉小花,租最好的心音采集器,用最高清的摄影机!

    金主爸爸不给力,那就拿一大半预算砸来两个话题cp(组合、搭档),一样有人气!

    开机过程很美好,拍摄过程轻车熟路,资金到位的日子过得很舒服。

    可就是在后期制作上傻了眼。

    《最美的时光》抛开剧情不说,从技术上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一部高难度的电影级作品!

    刘鹏导演没有被心音技术牵着走,即使是男女主角视角下,也可以轻易分辨导演的摄影风格和镜头语言。

    校园内的实景拍摄,自然光下的教室和操场,恰到好处的第三视角切换,情绪保持完整不失真的剪切节奏……

    让观众察觉不到导演的存在,又彻底提升了主角视角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这份对心音技术的使用功力甚至超过不少电影导演,颇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当跟风者开始剪辑主角视角时,就会发现自己难以为继,无从下手。

    剪辑心音影片说到底最关键的是“分寸感”。

    主角的视角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又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基本上所有上档次的电影,都讲究剧情的多面和人物的塑造,更不要说倒叙、插叙、蒙太奇、碎片化、欺骗戏法等等花式戏耍观众的技巧。

    不加剪辑的主角视角是单一无趣的,更无法将剧情、伏笔、细节完美呈现。线性的叙事节奏对追求炫技和营造悬念十分不利。

    心音电影刚开始的几年时间,还能靠着观众的新鲜感维持发展。之后的一段时间迅速迎来了瓶颈期。

    成熟的观众观影水平不断提高,粗糙的主角视角无法带来新鲜感,不能满足高品质的观影要求。

    在那段时间里传统电影大举反攻,叫嚣心音技术是艺术性的倒退,是对电影这门艺术的亵渎。

    好在华艺第一批心音学院毕业生的入场,给心音电影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中华艺术大学综合全面的学科设置、严格的学习要求、创新的学校风格令首批心音导演毕业生拥有了广阔的视野和大胆的创作作风。

    短短一年时间里,各种剪辑风格和理论在实践中百花齐放。

    那一年的心音电影数量和质量超过了过去数年的总和,影片普遍受到观众好评。那一年也因此被誉为心音大兴之年。

    所谓“分寸感”,是对心音导演一种能力的概括,即:清楚什么时候可以切换第三视角同时不影响情绪的连贯性。

    针对主角视角的剪辑有很多种,最被认可的是在某些“情绪无关”点或者“情节需要”点切换为导演视角(上帝视角),以便于补充一些必要的情节和细节。

    此时观众失去演员的五感同步,仅能体会到后期配制的心音情绪。

    这里又有不同的操作手段,有的导演喜欢用演员本身的情绪数据后期配制,有些导演选择请专业的配心师为导演视角配心。

    《最美的时光》选择不切断演员情绪,直接用原心数据,仅在视觉方面进行切换,属于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剪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