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一章

    给清竹带来巨大利润的目前还是茶叶瓷器丝绸,新添了肥皂和玻璃,后两样在大梁一样有销路。如今行商的这些国家几乎没有不喜欢瓷器茶叶丝绸的,从大梁或者凤国把东西运来太耗费时间,在这里贸易可简单多了,也让启国在这里越扎越稳。

    海上和陆上那些庞大的商队几乎三分之一都是清竹的,启国的名声也渐渐扩大了出去。

    随着启国越发富裕,盯上启国的人也不少,就是启国人,有的也开始心思浮动,治安也日渐不稳起来。

    清竹照样不动声色,高速发展之下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对内,她只让治安队盯紧了,不要有一丝放松。

    这时一桩港口殴伤人命案出来了,明珠港是远近闻名的大港,哪怕进港手续繁杂,来往商船亦是络绎不绝。

    清竹为了怕船员来往带疫病,进港停留的人员都要跑药澡后方能进入,卫生部专门管这个事,明珠港的卫生是重中之重,来往商队就没见过比明珠港更干净的港口。

    港口热闹了,做生意的人更多,大商贩贩货,小商贩哪怕拎着小吃篮子走一圈也能赚来家里一天的开销,更不要说港口里面林立的店铺了。

    清竹为了招徕人流,明珠港的关税收的不高,小商小贩只要支付一点摊位费就能做买卖,保证卫生就行,反正也有人检查。

    清竹有个秘书组,里面的姑娘个个聪明伶俐,秘书组有凯瑟琳这样到了启国后新招的,也有从凤国跟来的。

    有个叫黎安的姑娘就是从凤国来的,之前她们黎家还是大梁的流民,到了凤国,因着是从大梁过来的,家里地位几乎直线上升,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比旁人路子宽。

    黎安有个哥哥叫黎平,黎平没有妹妹这么会念书,普及学堂毕业了没考上高等学校,黎家只有一个寡母,黎老太太要说也很有眼光,她就发现儿子比不上女儿。

    要是在大梁,儿子再不成器也得扶着,弄不好还要牺牲女儿支援儿子,在凤国你就是想卖女儿也困难,村长那一关你就过不了。

    黎老太太脑子转得快,干脆就让女儿读下去,然后告诉女儿,将来一定要提携哥哥。在凤国的时候清竹要人签订劳务合同去启国,黎安当时刚毕业,老师过来询问可愿跟着凤帝出海。

    黎安愿意,回来和母亲一说,黎老太太当机立断全家一起过去,反正儿子在凤国也就那样了,守着几个铺子罢了,再难有出息。

    就是女儿,如果不跟着凤帝出去,留在凤国也不过在底层当个小员工,想要提携哥哥也难。

    到了启国,随着黎安进入了清竹的秘书组,黎家在启国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随着启国立国,各种岗位都要人,一些小吏的职务,虽然也会对外招聘,第一拨肯定考虑同僚上司等等的家人,这叫内招,外人嫉妒也没用,这种工作,只要本人别太扶不上墙就行。

    黎安就把哥哥黎平弄进了港口卫生组,每天检查一下各处的卫生情况。

    要是认真干事,将来也能稳步上升,可黎平在港口进出,渐渐的就被大商家们财大气粗的模样吸引了,黎家如今也是殷实之家,可黎安却染上了赌博恶习,工资根本不够花销的。

    卫生组也是小商贩们拍马屁的对象,特别是做吃食的商贩,要是卫生组说你不卫生,这生意就做不下去。

    卫生组来检查,一开始就是塞些零钱,慢慢的成了风气,不塞钱你店铺里就是再干净也不过关,黎平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在他管辖的范围内,都要给他上供,否则就让你开不成店。

    也有人想要往上告,旁人道“人家黎平的妹妹在陛下身边工作,你这是告状告进庙里,想要好好做生意,就花钱消灾吧!”

    很多人只能忍气吞声。

    这时有个新搬来启国的母子俩在启国定居了,启国为了吸纳移民,政府会提供廉租房,那个叫威廉的小伙子在家乡也是贫民,到了启国母子俩也没能力垦荒,就想做些小生意。

    威廉的母亲会做一种烤饼,拿肉酱夹了吃又香又耐饥,母子俩一开始是拎着篮子在港口叫卖,慢慢的有了固定客户,就在家里做了,然后让儿子专门去送货。

    想着赚了钱,盘个小铺子专门做生意。

    这种小商贩,只要有卫生许可证就能做生意,威廉母子早就办好了许可证,眼看母子俩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