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四章

    夏瑜离开,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沈慎反对的尤其激烈,“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陛下身上干系万民,太上皇不应如此想一出是一出!”

    清竹道“他走我留,凤国又不是没了做主的人,怎么皇帝当的倒成了囚徒,什么地方都去不了了!瑜儿也是我的儿子,我这当母亲的难道会把他置于危险之中?趁着年轻,就应当让他开阔眼界!”

    谁反对也没用,凤帝让位,并不等于丧失了凤国的话语权,夏瑜就被铁卫保护着去了启国。

    清竹留在大凤,她要礼部准备投递国书给大梁,她想进行两国之间的友好访问。如今她手握两个国家,确实有资本和大梁平等建交。

    而且在凤国和启国大面积种植的土豆玉米等等作物至今还未流传进大梁,用这些也能得让大梁重视这一次的建交。

    大梁的朝廷如今越发紧张了,萧景当了这么多年的亲王,还在京里没挪窝呢,他的其他兄弟们也早就得了王位。

    皇后中年得子,如今好容易熬到儿子长大了,可这口气还松不得,毕竟几个大儿子早就成年,特别是萧景,哪怕当初心浮气躁,后来在清竹给他奠定了好的基础上,即便没有更惊艳的政绩,其他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如今自己的儿子对上这些哥哥,还是太嫩了,平宣帝最近也在考虑这件事。皇后刚生下嫡子的时候平宣帝是高兴的,就连大臣们也不上赶着让平宣帝立太子了,承恩公家知道皇后产下嫡子,可没袖手在一边观看,而是马上就开始运作。

    那时候平宣帝也不想立太子,朝廷就集体保持了缄默,可现在不行了,平宣帝年纪越来越大,嫡子也已经成年,再不立太子,朝廷也会不稳。

    按照礼法,皇后的儿子天然就是太子,但是这位小皇子的几个哥哥又实在强势,年纪也大这么多,大的几个,儿子都比小弟弟来的大,他们哪会甘心让这个在他们眼里乳臭未干的小子将来登上帝位。

    这几年几个皇子之间明争暗斗,皇后也没闲着,把几个皇子溜的团团转,帝位只有一个几个皇子也不是铁板一块,皇后就在这里使劲,就像挂在驴子面前的胡萝卜,让几个皇子欲罢不能的追逐着。

    现在小皇子也大了,帝位争夺战开始显露峥嵘,平宣帝明显更偏向这位嫡子。

    萧景如今也很懊悔,一开始守着京城不想走,跟着在浑水里搅和,眼看这位正宫嫡子一天天长大,他再想就藩,去藩地搞发展,也遇到了阻挠。

    皇后一系也不傻,只要嫡子无过错,太子之位妥妥就是他的,这些大皇子们留在京城比放归藩地要好得多,一开始他们想在京城分一杯羹,现在轮到皇后系不想让他们离开了。

    理由也好找啊,平宣帝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你们当儿子的忍心不陪在老父亲身边?

    等到皇后的儿子上位,再把这些哥哥们扔去藩地,一时半会儿的真不怕你们闹出什么幺蛾子来,搞发展囤积实力那也是要时间的。到时候儿子一上位,这么多朝臣辅佐,还怕收拾不了几个刚就藩的哥哥们!

    清竹的国书就在这个时候投递到了大梁,大梁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于这些番邦小国还真不放在眼里,但是这一回的国书让整个朝廷都震惊了。

    首先来的使臣精通大梁礼仪和语言,带来了不少据说亩产特别高的粮种,接着这位使臣拜访了夏家,如今夏侍郎早就致仕了,夏家一门在大梁也算高门大户,不过至今未有人进入中枢,算是中层官员的中坚力量。

    使臣带来的消息简直让夏勉和赵氏吓死,清竹和夏家来往的并不密切,夏勉夫妇只知道女儿还活着,其他就一概不知了。那时候清竹有太多的事要处理,哪怕登基后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夏家通气。

    毕竟那时候的凤国压根不在大梁眼里,不是还有个酸秀才希望清竹把凤国拱手让人么,那时候告诉夏家自己当了女帝,也不过被人嚼舌一阵子,想让人从心里畏惧崇敬是不可能的(请带入一下金三胖刚登基和特朗普刚做总统,网友们更看重哪个。)

    现在不同了,清竹现在拥有的疆域已经和大梁不相上下,有些项目的发展甚至超过大梁,比如火器,比如种植出来的粮食等等,如今的两国交往才是真正平等的,清竹此刻通知父母,你的女儿当皇帝了,当了好几年呢,就一点问题都没了。

    夏勉甚至颤巍巍道“竹姐儿真的是皇帝了?”做梦都不敢这么想。

    使臣对夏勉十分客气,“凤国的皇位,大凤帝已经传给陛下,现在我们陛下在启国历练,目前大凤帝正好在凤国,所以派遣我等前来互通国书,也是要禀告一下尊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