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47章 科技的力量

    米尼弹的发明,可以说是划时代的重大发明。

    膛线配合锥形并且略小于枪筒的弹头,极大地提高了火枪的射击速度和精准度。

    这种新式刻有膛线的燧发枪是火帽发明之前步枪的巅峰之作。

    “米涅步枪”又称为“米尼步枪”,旋转出膛的弹头稳定性极强,让士兵们在数百米之外精准射中目标不再是一种奢望。

    英国佬1851式米涅步枪,有效射程能达到500米。

    而没有膛线的燧发枪,在一百米的距离上击中人形靶子几率仅仅五成左右,300米的距离击中靶子仅仅两成左右。

    滑膛枪射击精度不高,两军作战时就要看谁对自己更狠一些。

    排队枪毙的年代,只能靠硬扛,一直硬扛,谁先开火谁就输了。

    拿破仑打英军的时候,就是硬扛英军第一轮射击。等到英军开火之后重新装弹之时再开火。

    这个时候距离英军已经越来越近了,从而打垮英军战斗意志。

    没有士气的军队就是一场屠杀。

    (拿破仑军队晚开枪,就比英军“多”出了一排。)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说火枪的射程只有三四十米。

    俄国军事文献,1807年的《战术通论》明确写道:1.83米的人形靶子,包括头部,颈部,上身,双腿,双臂。

    在距离标靶150步(75米)的距离士兵想要命中上部,就得瞄准中部,如果要想命中中部,就得瞄准下部。

    (开枪的瞬间由于后座力,枪管会上扬。)

    当距离目标300步(150米)的时候,想命中上部,就要瞄准敌人的裤裆位置了。

    超过300步想要命中上部,就要瞄准头部了。

    弹头飞行一段时间会产生下坠。

    (查资料不容易,颇费时间。以上援引十九世纪毛子步兵训练大纲的内容。中文版的,在下文盲一枚,可不懂毛子文。)

    此处的“步”和宋朝的“步”并不一样。俄国文献中的“步”,明确解释“一步”为0.5米。

    而宋朝一“步”实则是后世的左右脚各迈出一次为“一步”,即1.5米。

    而且这部书里还特别提到火绳枪在150米的距离内,其威力最佳。超过220米,则纯粹浪费弹药了,鬼知道弹丸射到哪里了。

    (这是滑膛枪的训练手册。不是线膛枪的手册。)

    类似的“说明书”很多,大部分都是异曲同工的。

    一般都是强调距敌100—150步时瞄准腰部射击,距敌150—200步时瞄准胸部,距敌400步时瞄准头部上方。

    (上面这一段的“一步”也是0.5米。“书”可以写的不好看,但绝不能夏季儿写。)

    火绳枪初速度约300米每秒,加上弹头的重量,计算出来动能至少在1500焦耳左右。

    如此大的动能怎么可能只有三五十米的射程。

    (燧发枪口径为17-20毫米左右。)

    由此可见,即便是没有什么准头的滑膛枪,其射程也绝不是什么三五十米的。

    与之对应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就是弓弩了,即便是英格兰长弓。弓箭手用150磅的长弓射出200米距离视为及格。

    伦敦箭场最远的靶子为315米,也就是说以300米为极限。

    当然了不排除猛男在抛射的情况下会更远一些。

    但是,这只是距离,而不是杀伤力。说到底,弓箭的初速度还是太低了,以60余米的初速度,配合50余克的箭矢,在箭矢下落的情况下,能有不足百余焦的动能都不错了。

    后世用科学的手段,已经测试过这个问题。

    初速度最大为90米每秒,配合30克的箭矢,也只有120余焦耳的动能。

    当然了,虽然弓箭的动能和火绳枪的弹丸无法相提并论,但打仗杀人还是没问题的。

    俗语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而且两军作战,你还要考虑人力的问题,使用破费体力的弓箭,再强悍的弓箭手旦夕之间又能连射几箭?

    宋军着名的床弩,其力量远远大于弓箭,但那玩意儿可不是一个两个人能玩的,至少也需要20人以上。

    神臂弓(弩)属于单兵武器,前面已介绍过。

    火枪兵人手一支火枪,其强大的动能,动不动就是弓箭的十几倍。

    而且火枪兵训练简单,属于速成的兵种。

    弓箭手没有两三年的训练是无法合格的。

    以单兵武器论,很多人认为火枪的射程、威力不如弓箭是不准确的。

    至于说遭遇阴雨天气,火绳枪用不成,弓弦也一样拉不开。

    啥也别说了,大家一起用刀片子肉搏,谁也别说谁牛逼。

    大部分人有一个误区,认为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方科技全面碾压华夏。

    其实不然。

    西方真正领先也只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