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66章 御前军事会议

    祥兴二年三月初,昌江通往海口的官道上,五千宋军正在急行军。

    大宋陆军第三军军长陈吊眼,以及所属的两位师长陈桂龙、冉安国分别坐在高头大马上,并肩而行。

    第三军另一位师长刘子俊则领着剩余兵马继续驻守在昌江驻地。

    “快,都跟上,加快速度。”陈吊眼转过身大手一挥,命令道。

    “军座,终于又要打仗了,儿郎们都快憋疯了,这次咱们第三军可得要好好露露脸了。”师长冉安国在一旁一脸期待地说着。

    “此次大战虽说以海军为主,但我等也要做好万全准备,随时听候丞相调遣。”陈吊眼看了看身边的几位高级将领说道。

    “末将得令。”众人道。

    陈吊眼回头看看天上的太阳,发现时辰已经不早。

    略感心急地说道:“陈师长,陛下急召入京,时间紧急,我和冉安国师长先行一步,你带领儿郎们前往集结地点,记住,五日之内必须抵达。”

    “末将得令!”陈桂龙大喊一声。

    “走!”陈吊眼带着冉安国和一群亲兵脱离了大部队,纵马疾行。

    昌江距离海口大约三百里,五日之内也是可以抵达的。

    如果加点速度四日半即可。

    古代行军是很缓慢的,一天行军只有区区四五十里。

    一日六十华里已经是强军了。

    关于古代行军速度,我们一直存在疑惑。

    通常会觉得行动过于缓慢,平时快步走的时候,一小时也能走个十里路的,甚至更多。

    算下来一天怎么也能走个七八十里地。

    但不能这样算。

    一小时走十里,一天能连续走八个小时?

    就算第一天连续走八个小时,第二天还能坚持八个小时?

    第三天,第四天呢……

    而且这还是在没有任何负重的情况下完成的,顶多带杯水,带个手机啥的。

    扛一袋大米,不说二十斤的,更不说五十斤一袋的,按照最小十斤重的试试。

    三国时期,司马懿远征辽东,魏明帝曹叡曾问道多久可以班师回朝。

    司马懿则回答:此去辽东四千里,去时一百日,作战百日,休整六十日,回程一百日,来回共需时一年。

    四千里路,去时一百日,每日不过行军四十里,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已经是很快了。

    大军行军途中前后左右都有探马斥候,近则五里,远则数十里。

    更有甚者探索范围可达一二百里。

    当斥候发现敌情回来报告的时候,才开始披甲。

    陈桂龙率领着五千宋军,倒也不担心遭遇什么埋伏。

    即便如此,那也得必须按照军中规矩来,斥候四散而出,不时又有斥候报告着各种情况。

    大宋祥兴二年三月初六,

    海口行朝皇宫,御书房。

    赵与珞、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陈吊眼、曾渊子、邹沨、赵孟溁、苏刘义、马南宝、陈惟中、江钲等大宋最重要的文臣武将齐聚一堂。

    诸位大佬分别落座之后,李邦宁用固有的嗓音喊道:“关门,掌灯了。”

    御书房大门从外面被值守的锦衣卫关闭,厚重的大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李恩则在大门关闭之前点亮了数根蜡烛,以免御书房内过于昏暗。

    蜡烛在古代那是奢侈品,在宋代也不例外。

    明清时期蜡烛产量增加,蜡烛开始进入百姓家中。

    (此处的“百姓”可不是指寻常百姓。)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人晚上用的还是煤油灯呢。

    后来才慢慢用上电灯,但是又经常停电,煤油灯还是无法彻底摒弃不用。

    看着忽明忽暗的御书房,赵昺又看着来回跳动的那一盏盏烛火,猛然间想起来白蜡。

    白蜡,华夏的特产。

    四川白蜡树资源丰富,可以说白蜡树浑身都是宝,可做蜡的原料,树皮可以入药。

    峨眉山的白蜡尤为出名,到了满清时期甚至成为贡品。

    明末着名的白杆兵所用的白杆枪的枪柄就是用结实而又有弹性的白木(白腊树)做成的。

    四川,又是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