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74章 泉州之战(八)

    那些没有被打死的元兵,只觉得痛入骨髓,却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受伤。

    只知道自己的身体在流血,从血窟窿里不停地流血,止不住的那种。

    恐怖如斯!

    比毒箭还要恶毒,这踏马的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元军大小将领们的咒骂声,伤兵的哀嚎声不绝于耳。

    那些活着还没有受伤的元军看到此情此景,不由自主地后退两步。

    满眼都是恐惧之色!

    终于有人支撑不住了,丢下兵器想往后跑,可大海上又能跑到哪里?

    一名元军小军官一刀砍翻这名准备往后逃跑的小兵,大吼一句:“后退者死!”

    继而又砍翻几个摇摆不定的元军士卒,这才堪堪稳住局面。

    “投石机!快上投石机!”

    站在后面的蒲师文看到这足以令其终身难忘的一幕,慌乱之中猛然间想起了这种大杀器。

    “炮手”们操作着小一号的投石机,手忙脚乱地拉起机关,放置石头,准备向宋军反击。

    “报!丞相,元军有投石机,正在准备投射!”

    巨大的旗舰上,盘坐在桅杆之上的观察手对着甲板上的文天祥大声喊道!

    “什么!快传令主力舰右转向,左舷对准敌船!命令大将军炮对准投石机开炮!”听到观察手的喊声,即便是沉稳的文天祥也紧张起来。

    华夏的船舶一般采用硬帆,学名叫中式硬帆。

    94年老版《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单刀赴会,所坐的船就是硬帆船。

    包括东亚,南洋地区都采用华夏的硬帆。

    硬帆说简单点就是有“骨头”的风帆。用很多竹子支撑起帆面,比较硬一点。

    西方航海时期多用软帆。

    这其实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地理环境因素造成的。

    东亚地区多岛屿,风力较弱。而大西洋沿岸岛屿较少,近海风力大得多。

    两种船帆,各有优缺点。

    硬帆对风力的利用率更大,风小的情况下也能使用,即便出现很多破洞也不太影响大局。

    硬帆可以围绕桅杆转动,不管是升帆还是降帆,其操作更加简单,更加节约操作人数和人力。

    而且在逆风的时候随时调整风帆的方向就可以达到逆风行驶的效果。

    借助于风力、船舵可以轻易的改变航向,也更加安全。

    船舶上的风向标都是标配。

    软帆能做的很大,强风状态下能“兜”住风(适合西方海岸风力较大的特点),更适合大风和远洋航行。

    但软帆太过于复杂,需要各种辅助帆(三角帆、翼帆等),极难操作。

    华夏为农耕文明,只要粮食够用,其他都不是个事儿。

    西方人少,又不会种地(明朝时期西方农业还在采用“三圃制”)。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非常适合西洋人。

    西方人满脑子都是冒险精神,财富全靠抢。

    可以说西方甚至达到了人人皆是水手的境界。

    极大的风险中同样存在着巨大的诱惑,一次掠夺成功就是丰厚的回报,够一辈子享用。

    当然了软帆速度快,硬帆速度慢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现代大型运输船和邮轮又开始使用硬帆作为辅助动力了。

    (节约燃料,省钱。)

    “不好!鞑子有投石机!快让前面的战船注意躲避!”

    张世杰、苏景瞻、谢洪永等人也第一时间发现了这突如其来的变化。

    急促的预警声响起来了。

    投石机正规的名字叫“抛石机”,其实是一种杠杆原理,短臂上固定一个重物,长臂末端有一个可以装弹的袋子。

    发射时候,先将长臂用力下拉至水平方向,然后突然放开,短臂在重物的作用下快速下落。

    石弹从弹袋中沿着45度角飞出。

    传统的手拉式投石机需要上百名甚至数百名士卒步调一致的操作。

    射程近,威力不足。

    着名的襄阳之战,襄阳护城河宽达150米以上。

    元朝没有任何一件武器可以对城墙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