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11章 太后亲临

    陈望和陈顾刚刚上了木台上,只听一声尖厉地公鸭嗓音喊道:“太后驾到……”

    众人慌忙起身,跪伏在地,虽感意外,但也不震惊。

    因为大家都知道广陵公府和太后千丝万缕的关系。

    褚太后抱着唯一的儿子孝宗穆皇帝司马聃临朝听政时,外有桓温内有司马昱左右朝政。

    是当时的兖州刺史陈谦不但救过母子二人的性命,还打出了江北一片新天地。

    极大的抑制住了北方胡人南下的势头,使清谈派、荆州派和江北三方势力在朝堂上达到了平衡。

    这段时期也是东晋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政通人和,上情下达,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时期。

    所以才有了永和年间升平四海,天下康宁的短暂几年,留下了诸多风流雅事传诵至今。

    直到现在的桓温废立,只手遮天,兴风作浪,谁不怀念当年太尉还在的日子?

    中院里的众文武官员纷纷跪倒在地,口颂道:“臣,恭迎太后,愿太后圣体安康,福寿千年。”

    不多时,褚太后身着盛装,仪态万方,在众多宫女宦官簇拥下进了中院。

    一时间,中院里的气氛庄重肃穆起来。

    她朱唇轻启,嗓音绵软但能清晰的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卿等平身!”

    众人起身后,褚太后屏退左右,来到司马熙雯身旁的座榻中款款坐了下来。

    大家纷纷跟着坐下。

    褚太后吩咐道:“开始吧。”

    说着,俏面含笑,抬头看向木台上的陈望。

    孙绰缓步走向木台,弯腰在木台下的水盆里净了手,旁边有家人递过布巾,擦拭干净。

    从第一个竹盘里取过缁布冠走上木台,这是一块黑色布冠,相传是太古时代的人戴的冠,寓意是不忘先辈创业艰辛。

    陈望低头,孙绰郑重其事地给他戴在头上。

    然后又取了第二顶缁布冠,给陈顾也戴了上去。

    再转身,向木台下众人高声道:“今咸安二年,六月二十四,黄道吉日,颍川陈氏二子加冠,愿福佑终生,愿德才兼备,二子表字乃父业已准备,陈望字欣之,陈顾字钰之。”

    按礼制是父亲加第一冠,二人父亲不在,由师傅孙绰代替。

    二人撩衣袍跪倒在地叩首,先拜谢师傅,再拜谢大娘,后拜谢来宾。

    然后依旧起身肃立。

    孙绰走下木台,回到自己座榻中坐下。

    第二冠主持者,赞宾尚书令王彪之站起身来,神情肃穆,缓缓走到木台前,取过竹盘的皮弁走上台去。

    皮弁,是用鹿皮缝制而成,与朝服配套穿戴,寓意学有所成,登堂入室,象征着尊贵。

    王彪之上下台两次,给二人戴上皮弁,并给予了二人祝福。

    第三冠的赞宾是谢安,他不慌不忙,从座榻中站起,来到褚太后和司马熙雯跟前,躬身施礼,轻声道:“臣恭请太后、谯国夫人做第三冠赞宾,将令广陵公和二公子冠礼更加赋有寓意,令其刻骨铭心,不忘母训。”

    褚太后看了司马熙雯一眼,见她也轻轻颔首,遂微笑着应允,对最后那四个字也不避讳,抬起胳膊。

    旁边田孜赶忙跑过来搀扶起褚太后,司马熙雯在陈观搀扶下也站起身来。

    二女有生以来第一次配合默契,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起款款向木台走去。

    毕竟陈谦已经去世三年多了,儿女都已成人,剩下的时光都是为他们且行且珍惜了。

    二人在木台下净手擦拭干净后,各自取了爵弁,上了木台。

    爵弁是最尊贵的弁冠,只有在新君登基或者祭祀等庄重场合才能佩戴。

    每加愈尊,意味着加冠者才学德行与日俱增。

    正如《礼记·冠义》所讲:“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四十八岁的褚蒜子和三十七岁的司马熙雯眼含热泪,看着两个壮实小伙儿,满眼望去都是二十年前陈谦的影子。

    那个无所不能的二郎神君,手提金灿灿的黄铜大砍刀,英姿飒爽,面带微笑,救褚蒜子于羌人围困的凤寰宫,救司马熙雯于万里之外的长安。

    礼毕,褚太后起驾回宫,众人一直恭送到府门外。

    陈望和陈顾回府,换上一套装束,家丁已经把宴席的席位排好。

    因人数太多,在中院中采用了连榻而坐。

    冠者的席位在中院之西,东侧首席由孙绰坐,王谢两位大佬次之。

    再往下是王坦之、王蕴、袁宏、高崧等高官。

    高朋满座,济济一堂。

    正宾孙绰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辞:“甘美醴酒醇厚,上好脯醢芳香;请下拜受觯,祭献脯醢和醴酒,以奠定尔等的福祥;承受上天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

    陈望和陈顾按照规定的礼节饮酒,然后起身离席,为冠礼圆满完成而拜谢正宾孙绰。

    孙绰答拜还礼。

    二人再拜谢赞宾谢安、王彪之。

    最后举盏答谢观礼嘉宾。

    庄严隆重的加冠礼这就算是告一段落。

    陈望抬双手拍了拍,随着掌声响起,从中堂上一对对穿戴整齐的家丁和丫鬟,手捧黑漆托盘,端着一份份的佳肴和一坛坛的美酒,走入了中院。

    然后娴熟无比的一一摆满了每张桌子,并给每一只酒杯,都倒满了犹如脂露般粉红的美酒,让菜香、酒香转眼间就飘满了中院。

    “来,今日有劳师傅、仆射大人、尚书令大人及各位嘉宾!”陈望端起一只家丁主动送上来的酒盏,高举过头的大声说道:“我与二弟感激不尽,此酒敬在座位大人,愿诸公福如东海,吉星高照,鹏程万里!”

    “恭贺广陵公,恭贺二公子,祝二位前程似锦,公侯万代!”众人齐声恭贺道。

    “请!”

    “请!”

    ……

    中院内的气氛,顿时在众人和陈氏兄弟共饮一杯的情况下,马上高涨了起来。

    宴席终于开始了!

    不一会儿,众多宾客就开始了说笑吵闹。

    一时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陈望兄弟二人虽然不能喝酒,但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起身挨个桌敬酒。

    陈望敬的是西侧高官们,陈顾敬的东侧年轻官员,大多数是陈望国子学的同窗们。

    当敬到王蕴桌几前时,王蕴站起身来与陈望互相躬身敬酒时悄声道:“广陵公,待会儿我们后堂说话。”

    陈望不动声色,与王蕴一起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