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47章 桓温归天

    七月十五日,上午,太极殿朝会。

    正在议论江州的安城、庐陵、临川三郡旱魃为虐,焦金流石,数十万灾民救援事宜。

    忽然有一名中书舍人匆匆从大殿外走进,来到丹樨下,双手呈上奏章,口颂道:“启禀陛下,姑熟急奏。”

    一名宦官下了丹樨,接过奏章,摆放在了司马曜的龙案上。

    陈望抬头看去,他离得最近,只见司马曜打开奏章一看,表情复杂,先是一惊,复又微笑,再又板起了脸。

    他语气沉重地道:“大司马于昨日下午薨逝了。”

    一句话就像在平静的湖水中扔了一颗重磅炸弹,大殿上顿时掀起了层层波浪。

    文武官员表情各异,议论纷纷,但无一不是心情激动,按捺着喜悦的心情,换在现今社会,那一定得挑一挂鞭炮放。

    陈望心中五味杂陈,桓温这一生怎么评价,枭雄?奸雄?军事家?都算不上,还都沾一些。

    对外,他的成就比较起他的那些前任,陶侃、庾亮、庾翼都要出色一些,最起码他率兵三次北伐了,而且两次都差点就灭了敌国,只可惜临门一脚处理不好,关键时刻脚软了。

    对内,他完全可以取代司马家自立为帝,要地盘有地盘,要枪杆子有枪杆子,但受东晋传统思想的道德标杆影响,他又极要面子,非得等人家主动把皇位让给他。

    这就又让东晋的世家大族们钻了空子,致使最后不但没有登基做皇帝,连个九锡都没混上。

    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灭掉了川蜀的成汉,而最后的胜败却取决于一个甚至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留下的传令兵。

    这个不能流芳千古就遗臭万年的桓温一生说来也比较坎坷,他至少要比朝中的那些只会清谈不干实事的嘴炮名士们强了许多。

    他的多次三、四十岁壮年时,怀着复兴大晋的梦想,多次满怀壮烈激情的提议和行动都被以司马昱为首的清谈派否决,比如还都洛阳,比如十余次的誓师北伐,比如重视北方流民的招募安抚和土地分配等等。

    听说桓温的生活极其简朴,“每餐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就是几个素菜,一些茶果。(对比一下日食万钱,犹无下箸处的何曾)这更是与建康高门世族腐化奢侈形成了鲜明对比。

    坏人不够狠,好人又做不成,最后只能这样草草收场了。

    正胡思乱想间,司马曜轻咳了两声,太极殿上静了下来。

    他开口了,“谢卿与王侍中,会同祠部协商,给大司马拟一个谥号和追封,并赐桓家钱二百万,布帛两千匹,蜡五百斤用于殡葬费用,规格嘛……就按我大晋太宰安平献王(司马孚)及汉大将军霍光旧例规格安葬。”

    谢安、王坦之、袁宏三人出班列,躬身领旨。

    司马曜继续道:“奏章上桓温请朝廷恩准由其幼子桓玄袭南郡公,由江州刺史桓冲接任其职,领扬州牧,兼侍中,都督扬、江、广三州诸军事,假节,镇姑熟,一切照准,再加封他为中军将军。”

    陈望在旁暗暗盘算,桓豁都督荆、雍、梁、益、交、宁六州诸军事,桓冲三州,桓家势力依然庞大。

    冕旒下看不清司马曜的表情,只听他语气中充满了悲痛,“大司马乃国之柱石,朕之肱骨,如今病逝,北方胡人难免觊觎,为防外诲,中书监传朕诏令各州刺史加强防卫,严阵以待!”

    谢安赶忙躬身答道:“臣遵旨!”

    司马曜接着下令道:“广陵公陈望,着免去员外散骑侍郎一职,任前军将军,假节,兖州刺史,都督豫、兖、徐三州诸军事,于下月十六赴任庐江郡,朕与太后将亲临校军场为之壮行。”

    陈望赶忙躬身施礼,慷慨陈词道:“臣领旨,定不负陛下隆恩!”

    散朝后,陈望就不必再随着司马曜去后面的昭德殿了。

    下了丹樨,首先迎上来的是位高权重四大臣,尚书令王彪之、尚书仆射谢安、侍中王坦之、御史中丞司马恬,将他围在中间,一起拱手向陈望道贺。

    须发皆白的王彪之满面红润,抑制不住地兴奋道:“广陵公得陛下信赖,如鲲鹏展翅,前途无量啊。”

    陈望赶忙一一躬身还礼,答道:“个人荣辱事小,为大晋守好边陲,伺机北伐收复失地,乃卑职心愿也。”

    王坦之虽然已过四旬,略显中年油腻,但那双标准性的大眼睛依旧是清澈传神,他脸上更是难掩心中喜悦,笑成了一朵花,“广陵公年少英武,裒然举首,此去江北,大晋无忧矣,哈哈哈……”

    陈望心道,你高兴的恐怕不是这个,应该是令你寝食难安、夜不能寐的那个心中恶魔桓温死了。

    嘴上却是恭谨地道:“这段时期在侍中大人麾下任职,聆听教诲,受益匪浅,此去江北卑职定当与元达四公子和衷共济,以身报国!”

    谢安接话道:“广陵公,此番前去任重道远,可不能年轻气盛,意气用事,淮北应徐图之。”

    自从和谢道韫的婚事定后,谢安说话就不再客套了,经常用教训子侄的口吻跟陈望交谈。

    陈望躬身道:“卑职谨记仆射大人教诲,定当以中书监之命马首是瞻。”

    公众场合当然不能提谢安,得提朝廷中枢权力机构中书监,其实也在向谢安表忠心。

    谢安面带得意,手抚黑髯,点了点头。

    今年二十九岁的谯王司马恬两年前在桓温的威压下,不得不弹劾了武陵王司马曦谋反一事,心中有愧,一直很少跟陈望说话,更不敢去广陵公府见司马熙雯。

    今天听闻桓温已死,也鼓起了勇气,拱手道:“下官有一口上好的龙泉宝剑,削铁如泥,吹毛利刃,广陵公前去江北日后与胡虏交战能用得上,我明日派人送到府上,不成敬意,恭祝广陵公马到成功。”

    陈望和司马熙雯在府里不止一次提起过这个远房宗亲,性格虽然略显卑微懦弱了一些,但在当时白色恐怖,政治高压下,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已经大度的原谅了他。

    遂躬身还礼道:“卑职愧不敢当中丞大人如此厚赠,大娘经常向我提及您许久未来了,大人若是有闲暇,可来敝府一叙。”

    司马恬英俊白皙的脸上泛起了红晕,心中一阵愧疚加激动,嘴唇哆嗦着道:“如此,下……下官定当前往拜会谯国夫人,亲……亲自将龙泉宝剑送去。”

    陈望不再理会司马恬,与众人再次拱手答谢后,在众文武官员的祝贺声中,出了太极殿。

    刚下了一半汉白玉阶梯,后面传来了快速下阶梯的脚步声,转头一看,是郗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