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22章 本王只是南下杀人而已

    其实李林甫现在很头疼。

    因为杨国忠没事就公然质疑他的政令,就说最近的控铜令,杨国忠就在李隆基面前提出了质疑。

    并且一度上奏疏弹劾颁布此政令的工部尚书,在朝堂上下搞得风风雨雨。

    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众所周知,朝堂上没有人敢质疑右相的政令。

    可现在杨国忠时不时就跳出来喊几嗓子。

    这无疑让李隆基也很纳闷,开始怀疑李林甫,甚至宣召李林甫进宫质问。

    虽说李林甫对答如流,表面打消了李隆基的怀疑。

    但政令被质疑,是一条口子。

    李林甫执政的方式很简单:排除异己。

    以前是谁有不同的意见就滚蛋。

    现在,杨国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李林甫却没办法把杨国忠干掉。

    这无疑让朝堂上下一些表面恭顺,却心怀异心的人看到了右相的弱点。

    于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投机分子们居然开始蠢蠢欲动,质疑控铜令的声音越来越大。

    李倓连续多日赶路,沿着官道快速南下,他有李隆基的手谕,路上根本无人敢拦。

    到了七月初十,王鉷得知李倓离开了洛阳,他大笑道:“建宁郡王离开洛阳又能如何,难道他还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变朝廷的控铜令不成?”

    “听说他带人往东方行去,带的人可不少!”

    “买通地方刺客,半路刺杀他!”王鉷冷笑道,“一个十数岁的小子,这时还敢离开洛阳,找死!”

    七月十五日,李倓抵达中原第一城汴州,他从黄河渡口登岸后,却没有在汴州停留,只是匆匆瞥了一眼。

    这汴州往来船只如梭,商贸规模,竟然快赶上洛阳了。

    七月十六日,李倓抵达陈留,在陈留遇到了刺客。

    好在李倓带了不少扈从,将刺客尽数斩杀,抓住了几个活口,却未审问出一个所以然。

    颜真卿说道:“必然是右相的人派来的这些刺客,我们没有时间了,好在从此处南下,多是平原,大王,我们不能再多做停留。”

    “你说得对,从现在开始,每天睡两个时辰!”李倓挥动着马鞭,带着人便开始继续赶路。

    这一路上,竟然遇到了数次埋伏和刺杀。

    李倓这才切身感受到大唐政治场上的凶险。

    等到了七月底,李倓已经抵达长江边。

    当天下午顺利渡江,进入铜陵地界。

    这个时代的经济主流还在关中、黄河南北。

    不过由于杨广的大运河在这一百多年中带来的经济效应已经初见成效,长江一带也日渐繁荣。

    例如扬州,就是江南第一大城。

    以扬州为中心,辐射出去,苏州、余杭的经济都有被带动起来,尤其是人口增多,良田日渐开发。

    八月初一,李倓正式抵达铜陵城外。

    这一路走来,他看到了与黄河一带不一样的风景。

    盛唐的淮南道,比他想象的要富裕,一片片良田连成阡陌,一望无际。

    难怪安史之乱后,大唐的财赋主要来源于江淮地区。

    杜牧就说过一句话:机杼耕稼,提封九州,其间蚕税鱼盐,衣食半天下,况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可以说安史之乱打破了南北财政格局。

    但如果这个时代南方没有发展,安史之乱再如何,大唐也没法依赖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