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71章 铜版活字印刷

    “我赞成郎君的说法!”颜真卿用一种坚定的语气说道,“我们要做一件使天下人受益的事,树敌在所难免,我们不刻意去树敌,但也绝不害怕树敌!”

    颜真卿的话颇有感染力,杜甫说道:“扬州书院就是要教他们,大丈夫立于天地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既然如此,那就降价!”刘晏也被这股热情感染了,他说道,“降价利国利民,此乃人心所向!”

    “还远不止于此,”李倓的目光突然落到刘志身上,“扬州书局进展如何?”

    “我正准备说这件事。”老实巴交的刘志站起来,整个人变得激动起来,“我先出去一下,诸公请稍等我片刻。”

    杜甫看着元载,元载表示我不知道,随后看着刘晏,刘晏表示我也不知道,随即看着颜真卿。

    颜真卿说道:“铜制活字印刷。”

    刘志不多时便命人抬进来一样物品。

    这物品颇有几分笨重,需要十几个人抬。

    随后又取出了许多独立的铜制方块字。

    刘志取来了杜甫的一首叫《望岳》的诗,这是杜甫二十四岁的时候游泰山所作。

    刘志开始做排版,他将那些铜制的方块字排版之后,将面团糊住间隙,在方块字上开始涂墨。

    随后将一张澄心堂的纸放在上面,用尺子在上面轻柔而快速地顺滑了一遍。

    最后,刘志拿起那张纸,上面出现清晰、整齐的文字,正是杜甫的《望岳》全文。

    这个操作,在21世纪的人看来很正常,甚至很麻烦。

    但是在唐人眼里,就和21世纪的人看到一支火箭在十秒钟内跨越太平洋出现在加州一样震惊。

    唐朝使用的雕版印刷,极其麻烦。

    每一次使用印刷,都需要人在一块木板上慢慢雕刻,如果其中一个雕刻失误,就要重新雕刻,而且每一版雕刻完之后使用也有限。

    这就导致在唐代,许多书还是以手工抄录为主。

    可是唐代读书写字的本就不多,纸张又十分昂贵,知识自然无法推广。

    但眼前这个活字印刷,就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杜甫激动地走过去,拿起那张印刷自己诗文的纸,仔仔细细看完每一个字,说道:“甚好!甚好!现在学院最愁的就是书籍,虽然许多人在抄录,但史料和经典实在浩瀚如海,若是有了它,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不愁有书读了!”

    “郎君的策略甚妙啊!”刘晏也感慨起来,他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之前造纸赚钱却非郎君本意,推行书籍,使人有书读,才是郎君之意。”

    李倓说道:“使人有书读,也非我本意,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全天下的人都能抓住机会,只要他们愿意。”

    说着,他也站起身走过来,拿起一个铜块问刘志:“铅还是无法制成吗?”

    “没办法,铅与铜相融并不算好,制作出来的印刷效果不佳。”刘志说道,“我试过许多次,不如此版。”

    李倓其实想制作铅活字印刷。

    铅活字印刷比铜活字印刷效率更高,但铅活字印刷还真不是有理论知识就能做的。

    铅活字印刷的金属是铅、锡、锑相融制成。

    并不是说铅与铜融合不好,古代的青铜里本身就含有铅,只是比例不同。

    但只是铅和铜相融做印刷还不够。

    必须要有锑。

    原因不难,铅是热胀冷缩,冷却会铅字会缩小,会影响成效。

    但是锑是相反的,锑是热缩冷胀,这就很好地中和了。

    这才是刘志多次融合制作效果欠佳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对尽数锑的提炼不是欠佳这么简单,而是根本就不知道锑的存在,更别说比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