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99章 户籍制度

    朱元璋勤于政事已经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跟徐达商议了对南方用兵的事,已经到了傍晚时分。他刚要吃晚饭,云奇禀报:“上位,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杨宪已经恭候多时了。您是否用完晚饭后召见他们?”

    朱元璋连连摆手:“饭什么时候吃都成。政事一刻也不能耽误。让他们进来。”

    片刻之后,云奇领着李、胡、刘、杨四人进得书房。他们四个如今属于朱元璋核心决策圈中人。四人中,李善长官居右相国,官位最高。杨宪是中书省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官位次之。很奇怪,身在核心决策权的胡惟庸却只是个太常少卿,刘伯温仅是个管着修史的太史令。

    四人进得书房之后。朱元璋问:“李先生,我让你和胡惟庸制定的户籍制度完成了吗?”

    刘伯温和杨宪对视一眼,心中满是醋味。建立户籍制度涉及国本。他们的主子却将此事交给了淮西党办,之前根本没跟她们透风。

    李善长答道:“禀上位。我们初步拟了个条陈,请上位过目。”

    说完李善长将条陈递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粗略一看道:“条陈太长了,你们捡重要的说。”

    李善长将表现的机会让给了胡惟庸。他朝胡惟庸使了个眼色。

    胡惟庸侃侃而谈:“未来的新朝子民,会按职划分为军户、民户、匠户、茶户、佃户、马户、织户、船户、商户、营生户、铺户、盐户,共计十二种户籍。十二户各司其职,譬如军户服兵役,为国征战;民户务农;马户专管养马;织户专管织造布匹丝绸等等。这十二种户籍代代相传,父亲是军户,儿子也是军户,直至十代百代皆军户也!”

    朱元璋转头看向刘伯温:“伯温先生有何高见?”

    刘伯温连忙道:“这样世袭的户籍制度有致命的缺陷!晋朝为何被灭?无非是因为实行九品中正制。父亲当官,儿子也当官,子子孙孙都当官。下层的人进入不了上层,对上层心怀不满。臣最近修撰元史,通阅了五百卷的史册。臣有一个心得,为何近二十年来各地起义不断?亦是因为伪元以人种为阶,蒙人、色母人的地位永远居于汉人之上,引起了汉人的不满。臣自己琢磨了一个词,叫上升通道。如果一个朝代的子民上升通道是关闭的,地位是固化的,那这样的朝代势必不能长久。”

    杨宪补充道:“胡少卿所说的户籍制度,另有一个重要的缺陷。那就是为什么没有文户?即读书人。读书人是国之柱石。如果户籍制中没了读书人的一席之地,是否会让天下人觉得,我们未来的朝廷不鼓励百姓读书明理?要以愚民之术治天下?”

    朱元璋问胡惟庸:“刘伯温和杨宪所说的两项缺陷的确致命。”

    胡惟庸道:“上位,容臣禀明。十二种户籍的百姓,皆可读书!且刚才伯温先生提及上升通道一事。这个上升通道,臣早就想到了!那就是科举!不管是民户还是佃户、马户、军户。只要愿意读书,就可以参加科举。科举中第,朝廷会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从民变成官!这样一来天下人都会知道朝廷坚持学而优则仕的原则,是鼓励百姓读书明理的!”胡惟庸此言一出,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李善长笑而不语。即便是刘伯温、杨宪也对十分钦佩。刘伯温、杨宪是读书人,他们刚才之所以反对胡惟庸的户籍制度,就是因为他们想保护读书人的利益。现在胡惟庸给了读书人天大的好处,二人齐声说了一个字:“好!”

    朱元璋笑道:“这项户籍制度制定的不错。既让天下臣民各司其职,又鼓励臣民们读书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