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0章 一场测试诈出不少的人!

    第30章一场测试诈出不少的人!

    这一场辩论当然看不出文官们,如今有谋害太子朱标的心思。

    但至少能证明一点那就是陈寒说的,文官们更倾向于将朱允炆给扶上位的心情,是很急迫的。

    太常寺卿吕本在下面干着急。

    他急得抱着笏板的手都在微微的颤抖,但是他又很明白自己的身份乃是当局之人,毕竟朱允炆乃是他的亲外孙,他着急也不能站出来。

    所以只能观察着上面朱元璋和朱标父子的表情。

    朝堂之上并没有争辩出个所以然来,朱元璋父子两个却看在眼里面。

    这些家伙连东宫的隐讳都了解得一清二楚,看来平时没少做功课。

    估计他们在民间都暗搓搓的为朱允炆扬名。

    暗搓搓的暗示天下的百姓,将来大明会有一位英明的皇帝出现。

    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父子两个人联手的测试。

    退了朝,锦衣卫小心的跟随在江南籍官员的身后,奉命前去看看这些人到底会讨论些什么。

    而吕本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关系让东宫的一名太监拿了一张纸条出来。

    上面写着——不知情。

    纸条是吕氏传出来。

    看着女儿传出来的纸条,吕本陷入了沉思。

    ……

    其中有一组锦衣卫的检校跟随两名官员来到了通济门外的松阴茶馆。

    从饮食习俗上来看,南与北之间的地域差异明显。

    众所周知,每当冬季,夜长昼短,北方人每日两餐,习以为风。

    但据史料记载,明代江南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为足。此外,又有上、下午中间的点心。

    都城在南方,上下午中间的点心习惯可是士大夫阶层们的一种卓有优越感的饮食习惯。

    官员时常喊着俸禄不够,但京官日子还是相对潇洒。

    甚至当缙绅士大夫追求丰腆精食而大谈养生之道的时候,一般的庶民百姓却为“开门七件事”而奔波、忙碌,品味的不过是粗茶淡饭,有时还食不果腹。

    由此可见士大夫们所谓的清贫,与普通百姓的清贫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两名文官皆是翰林院出身,联袂来到松荫茶馆。

    明初百废待兴,朱元璋治理天下力行节俭,除自己以身作则不铺张浪费之外,当初的马皇后甚至会在皇宫里面亲自掌勺,可见一斑。

    为了让天下人明白粮食的珍贵,明初时一度禁止种植酿酒的粮食,比如糯米。

    所以明初士大夫阶层,饮茶文化很盛行。

    两名翰林坐在松阴茶馆的二楼看着塌房里忙碌的百姓,品茶取乐。

    塌房,可不是现代明星塌房的意思,而是宋以后寄存商旅货物的场所

    《明史·食货志五》:“帝乃命于三山诸门外,濒水为屋,名塌房,以贮商货。“

    简单来讲就是普通百姓生存的地方。

    来如此远的地方喝茶,这两人可是有预谋。

    坐定之后二人吃着江南特有的绿豆糕,喝着茶,甚是惬意。

    “翰墨兄,陛下早朝所议之事你有何看法?”其中一名翰林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