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1章 红皮大蒜进京城

    韩冬的一番话,让河东区的村干部豁然开朗。妈的,自家守着金疙瘩,还天天嚷嚷着要饭去,真他娘的傻到家了。

    韩冬让西山湾采石场老板投资河东区新型水稻示范区,诸位村支书也要入暗股,这样易于农田管理,也有收益吗,违规但不违法。

    村干部的积极性大大高涨起来,信心十足。

    他们摩拳擦掌,一致表了决心:把地从农民收里租过来,三天内完成任务。

    重赏之下有勇夫。这话不假,从老辈子起任何人跟钱都没仇。

    三天之后,韩冬请来了市农委的老专家对河东区的水稻种植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估。专家看后,连连称赞:这是北方水稻最佳的生长地,米质应该属上乘。

    韩冬聘请了市农委专家做经济顾问,又请了两个技术人员作具体的指导。

    没过多久,河东区近千亩的低洼田全变成了全省优质水稻示范区。

    看着绿油油的稻苗,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丰收的喜悦。

    餐桌上,韩冬吃着辣辣的大蒜,他的心头是一股股的心痛。我们祥嘉县在清朝就以红皮大蒜闻名全国,每年都要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至此,祥嘉红皮不蒜响彻神州。没有知祥嘉县者有,但没有不知红皮大蒜的。

    由于产量低,又由于当时只能在特定区域种植,红皮大蒜在祥嘉早已绝迹多年。而山东金乡却把大蒜发展成了特有品牌,经济效益连年翻番。我们也有基础啊,大蒜一样也可成为我的祥嘉的品牌啊。

    韩冬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寻找了一些种蒜的专业能手。他才知道,上花林山坡地是适应种红皮大蒜的最佳地。山坡地富含铁硒等微量元素,是红皮大蒜天然种植场。

    韩冬立马成立了红皮大蒜种植社,租百亩山坡地先期试种,并请来省农科院大蒜专家亲自授课。讲解大蒜的种植管理技术。

    他又组织六七十人的农民,到金乡大蒜基地参观学习。大伙很受启发:人家也是农民,可人家户户有轿车,家家有存款。没有别的,就是靠大蒜发家致富。人家能成事,咱不缺胳膊不少腿,也能成啊。

    趁着大伙的热乎动,韩冬讲了自己的见解:种大蒜可以,但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不能随波逐流。跟别人身后干,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做大做强。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打品牌,我们的品牌就是红皮大蒜。要做成真正的有机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

    尽管产量低,红皮干蒜一亩地700斤左右,而其它蒜亩产量大约3000斤左右,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一年我们不可能会受益,还有可能咬了自己的手指头。我相信,随着品牌的打响,我们的效益会越来越好。

    一句话不要紧,三分之一的人退了出去。在他们眼里挣钱才是硬道理。不下蛋的母鸡要它干啥,它的羽毛尽管再漂亮也是只光吃食不下仔的扔货啊。

    三分之二还是留了下来,他们相信红皮大蒜的前途充满了光明,但更相信韩乡长个人的人格魅力。

    秋收之后,韩冬从省农院引进了红皮大蒜原种。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地肥全是生物肥。一定按照有机化种植。

    于是同时,韩冬注册了"祥嘉牌"红皮大蒜商标。又请了省农院一位对红皮大蒜颇有研究的专家,天天住在大蒜基地,严格按照生产规范办事。

    看着蒜苗在一天天的长高,展望着红皮大蒜的美好前景。韩冬既高兴,又忧虑。他怕自己一个个小小的失误,会让红皮大蒜的品牌受到巨大的创伤。自己名誉事小,但伤了百姓的心那才是大事。

    古人云: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代社会却恰恰推翻了这个理论。不把巷子里的酒搬出巷外卖,酒再好,也不会有人理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