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三章 斯拉夫之战(6)

      
中国白垩虫研究所内,一名军人在一间办公室门口停了下来,办公室内,一名中年男子的声音正不断传出。

“亲爱的你相信我,你现在应该带着孩子去广州,而不是所谓留在北京照顾我。”

“政府是这么说的,但是同时也请你相信我的话好吗?我会留在北京直到最后一刻,但这是会有危险的,我不希望你们也和我一起冒这个危险。”

“不不不,我没有说什么人类要失败的话,我只是出于个人情感希望你们去广州,其余的事情交给我来做。”

门口,军人面无表情的敲了敲门,在十几秒后,已经有些黑眼圈的夏钊有些不爽的打开了门。

“章天?”

“夏所长,请您马上前往作战指挥室。”章天面无表情的说道。

夏钊点了点头,直接朝着外面走去。

“你想让你家人去南方?”

夏钊没有说话,似乎是默认的章天的话。

“你妻子比你懂大局,我相信她在教育孩子上可以做得比你更好。”

“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当然知道,我只不过是说了句事实。作为负责研究白垩文明的中国第一生物科学家,你的一切举动都是民众所关心的,让你的家人去往南方只能证明你很爱他们、以及你愿意为了人类冒死亡的风险。但民众会认为,连你这个主要科学家都对国家和自己没信心,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徒劳的。甚至可能会引起阴谋论,说国家在欺骗他们,而你们这些大人物却早就暗中把家人送往了安全的地方。”

夏钊突然间停下了下来,很是惊讶的看着章天,章天停在了夏钊身后半步左右的地方,但与夏钊不同,章天依旧与之前一样面无表情。

两人沉默了一会,似乎是想通了一些事情,夏钊挠了挠头后继续往前走去:“为什么要我立刻去指挥室?”

“您可以自己听图卡尔中将与张星瀚将军的通话。”章天递过来了一部手机和一个蓝牙耳机。

电梯内,听着通话内容,夏钊仿佛不敢相信,在电梯到达一层时,夏钊的表情已经让章天分不清他是在愤怒还是懊悔。

“他们还有三十多万部队,守住一小片地方我们再派工程部队给他们造一个临时机场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图卡尔想不清这个道理?”似乎是听完了,夏钊摘下了耳机咬牙说着。

“他们也有工程部队,他们的装备中不仅有他们自己的也有我们支援过去的我军制式装备,如果他们的工程兵造不出,我们也造不出。而且由于最开始的分隔战线的缘故,三十多万部队是分散在几十万平方千米的地区内,聚不到一起。”

——

中西伯利亚聚集区,3号机场。

半个月前,俄军部队在中国工程兵部队的支援下在聚集区内先后建造了十一个大型临时机场机场,也正是在这十一座机场的支撑下,聚集区内十四万民众才能在短短半个月内被撤往中国。

然而在三天内,十一座机场因为虫群的攻击只剩下了五座,在最近十个小时内,五座机场其余四座也已经被毁,此刻,这座原本在十一个临时机场中面积最小的机场成为了整个聚集区的重点。

机场内,一百多架俄军武装直升机不断的从这里起飞飞往十几公里之外的前线,由于靠近聚集区西面的战线,这座机场承担了整个聚集区西面战线的所有空中支援任务。

随着夜幕的降临,机场内的灯光开始依次亮起,在周围的丛林中,一些火光和人造光源也不断出现,最远甚至到达了距离机场五公里之外的地方。

而在周围数十公里内的道路上,数万俄军部队正朝着这座机场而来,只是没有人知道,在更为广大的森林间有多少白垩虫也在朝着三号机场行进着。

俄军部队的指挥官们现在都不知道那些攻击机场的虫群是怎么越过战线的,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虫群有越过战线的能力为什么不直接发动对前方部队阵地的两面夹击、而选择攻击距离战线数十甚至上百公里之外的机场。

机场内,承担通信任务以及机场塔台作用的中国通信分队内,数十名中国士兵正在指导一些俄军士兵熟悉着仪器,按照任务,他们只需要在引导完下一批物资支援机队降落后就可以和返程的机队一起撤离,而这些装备也将正式交给这些俄军部队。

之前陷落的十个机场中,只有最先撤离的三个机场的中国通信分队士兵成功撤离,其余的通信分队全都在之后的机场战斗中阵亡,即便到了现在,3号机场的中国士兵们也并不认为自己就一定能等到下一批机队到来。

远处的天空中,三架搭载着威姆斯科学团队的**倾转旋翼机依次降落,跑道一侧的草坪上,一名少将正拿着几个面包和一壶水等待着。

看到威姆斯从一架飞机的后舱门走出时,少将立刻走了上去,将手中的面包和水塞到了威姆斯手上,指着一个方向的几座帐篷看向了其他的研究人员:“食堂在那边,威姆斯先生,我需要你的帮助。”

在少将的带领下,威姆斯来到了一个指挥帐篷内,一块电子屏幕上,三号机场及周围二十公里的地区都被显示了出来,但在三号机场周围,有着许多灰**域。

“这是中国军队的探测系统形成的图像。”少将指了指电子屏幕,随后又指向了另一台电脑的屏幕:“这是周边区域的地形图。灰**域是可能有虫群的区域,其余是安全区域。”

“什么意思?那些虫子的外壳可以屏蔽红外线等各方面的探测,中国人怎么划定这些区域的?”威姆斯有些奇怪,军官指了指一旁桌子上的一个仪器,一个长度四十厘米的正方形铁笼中,数十个弹簧正支撑着中间的一个闪着一些光芒的圆球形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