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021节

    文华殿上,杨坚尚未得知突厥处罗可汗已率军南下,他刚接了杨勇呈上来的一件奏折,折上柱国大将军张须陀奏说“……西北边衅不断,御赐随军都卫孟庆斩敌酋都速,并获贼将首五级,遂挫敌锋……恐有大乱,因上闻圣听,求取一应人员军需:人员马匹若干,粮食草料若干,兵器甲具若干,付讫圣裁。”张须陀这件折子写得极细,不但报上了孟庆的轻骑扰敌计谋,又说明了敌酋都速的身份——“乃突厥西十部首领吉佳施多那处罗的族弟”,再推断“突厥粮食缺少,处罗久欲南下,此翻必来”,最后陈述“……随军都卫孟庆进言:攻击便是最好的防御,臣以为善,便当使其将兵……”

    杨坚看了,把奏折让群臣传阅,心中忧大与喜,眉头便皱了起来。现下已值四月,天气渐渐暖和,若是拖上一两个月,江中水涨,于平陈渡河甚是不利。只是突厥人蛮性凶厉,为起祸来却是难以收拾。左右取舍之间,一时委决不下。待朝堂上文武众臣看过了折子,问道:“众卿可有话说?”

    静了片刻,韩擒虎首先出列:“臣愿率一军往安定襄助张柱国。”随后是贺若弼,再后,太保、上柱国宇文述居然也站了出来:“老臣亦愿前往。”眼下,太子与晋王争那“平陈行军总管”之职到了紧要关头,韩擒虎贺若弼这等“不相干”的人自觉还是站开了好;那宇文述么,因着宇文智及的关系,一月来被几个监察御史连弹三本,弄的焦头烂额,全仗着文帝杨坚才得以保住儿子,他要领军戍边,实在是想离杨广远一点。

    “陛下。”宇文述奏道。“平陈虽然要紧之极,但陈朝懦弱无能,从无一兵一卒能过江犯我大隋,为害不烈。且越国公杨素统六卫兵马坐镇江陵,陛下欲擒陈叔宝,实在是旦夕之事。突厥则不然。其为祸西北已历数百年,每有南下之举,意欲并吞中原之心昭然。我大隋建元才只数年,则突厥东西两部南下侵扰百二十余次,掳我军民少者百人多则万余,掠我羊马无数,实是大患。臣以为,须得先御突厥,再破陈朝。”

    “儿臣以为宇文太保所奏不错。”杨广站出来,说了一句群臣料想不到的话语。“儿臣情愿前往西北,与张柱国共御顽胡,以解父皇心头之忧。”

    这也是没有办法,“平陈行军总管”之争不见父皇有何表示,那么先按下来也未尝不是一策。若果真能在西北有所建树,比之平陈这等案板上剁肉的功绩却要来的实在。至于西北的苦寒,突厥的凶恶,那也顾不得了。

    “父皇……”见杨广说话,杨勇也站出来。“儿臣愿往!”

    “好了好了。”

    杨坚挥手着几人回班,心头仍然犹豫,想着能否与突厥暂时媾和。只要拖过这一年,陈朝必破,那时中原江南尽在掌握,国力大盛,再倾力对付突厥岂非更好?便唤王韶:“王老太傅?”王韶是他最为尊敬的老臣,平日里出谋划策总是面面俱到周详完整,孰轻孰重分得清明。

    “陛下。”王韶已闭目想了多时,见杨坚问便出列回答。“此时确是平陈良机,失之可惜。”见杨坚点头,又道:“只是,那安定与长安不过相距七百余里,中间黄土平原①又是一马平川,左武骑卫倘若有失,则帝都危矣。突厥善骑射,但放马急行,只怕五六日便能到长安城下……”

    “罢了。”杨坚道。“那就先御突厥罢。柱国的折子众卿都看了,还有何言?”

    当下文武众臣便议论起来。有说铁甲重骑绝不能去除装甲的,有说暂且一试无妨的,纷纷不休。对“攻击便是最好的防御”却都不表赞同:草原上突厥势大,历来各朝各代使尽了法子,仍旧多有折损。我大隋立国不久,切不可贸然出击,以免自乱阵脚叫人钻了空子,反倒将几年来筹措完备的平陈大计付诸东流。

    杨坚连连点头,铁甲重骑怎可脱了装甲?那岂非任人宰割?突厥那面,只须守得一两个月,待到天气转热,土地上牧草茂盛,他就会自然息兵——都放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