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七十二章 盛况空前

    报刊亭的文艺青年小老板名叫黄斌,这些日子一来二去,已经和曲军混熟,而且引为文学爱好的同道中人,见到曲军来了,兴致勃勃的拉着他又是一通神侃,聊起《译海泛舟》连载的《百年孤独》更是有说不完的话。

    曲军前些日子在书报亭买过一捆十本的《少年文学》,黄斌一直记在心里,在他想来,曲军很可能认识一个日语翻译家,甚至曲军本人就是一个日语翻译,但和《百年孤独》肯定没关系,毕竟一个是日语,一个是西班牙语,一个是儿童读物,一个是获得诺奖的世界名著,跨度太大了。

    买报纸都能偶遇不知内情的野生粉丝,不禁阵阵暗爽,曲军非常热情的指点《百年孤独》里面都藏着哪些梗,又收获满满一波的欢喜赞叹。

    难怪有许多人喜欢好为人师,这种感觉真的很上头。

    装AC正装得高朝迭起,文艺青年小老板黄斌突然一拍脑门。

    “哎呀,光顾着瞎聊没看时间,我还要去参加一个文学沙龙,今天晚上有拉美文学专家作报告,专门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解析《百年孤独》,沙龙你懂不懂?这个词是法语Salon的音译,专指文化界的交流聚会,现在特时髦……算了,你没见过肯定想象不出来,回头再给你解释……”

    黄斌三下两下的把报刊杂志一收,关灯关门,跳上自行车急匆匆的走了,剩下曲军在风中凌乱。

    我才是真正的专家好不好?

    这么费心费力的指点你小子,原来都是瞎聊……

    文艺青年小老板黄斌穿大街,走小巷,斜穿半个城市赶到乾阳外语学院。

    虽然没有上过大学,黄斌却有一颗向往文学殿堂的心,曾经为了见某位著名的伤痕文学作家,专门坐两天两夜的火车跑去首都,大冷天骑自行车跑二十公里参加文学沙龙,那都不算事儿。

    外语学院的文科生远比理工科学生更加轻松,各种社团活动多如牛毛,黄斌以前参加过好几次外语学院的文学沙龙和文学讲座,熟门熟路的来到阶梯教室。

    寒冬腊月,北风凛冽,已经放假的校园静悄悄的,阶梯教室外面别说人了,连个鬼影子都看不到,有那么一瞬间黄斌怀疑搞错了时间地点,毕竟文学青年感性大于理性,组织活动难免出各种问题。

    玻璃窗上满是水雾哈气,影影绰绰看不清里面的状况,黄斌试着推开大门,一股混杂着烟味的热浪瞬间涌了出来,阶梯教室里满满当当坐的都是人,已经不是小型的文学沙龙,而是规模可观的报告会。

    可算找到组织了!

    黄斌倍感亲切,还有一种共襄盛会的兴奋。

    各个大专院校已经放寒假,竟然还有这么多文学青年济济一堂,《百年孤独》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当然了,这也和现在的文学热有关,吃饱了没事干的年轻人抢着当文学青年,填满这个阶梯教室只是小意思,很多人找不到座位干脆就蹲在周围墙边和走道上,一个纤瘦的大学男生正在讲台上朗诵英语诗,一秃噜一秃噜的流利外语和夸张投入的肢体语言,把满屋子的文学青年带入诗的世界,黄斌推门很煞风景的发出吱呀一声怪响,也没人理他。

    举目四望,群英荟萃。

    坐在前两排核心圈子的好几个人都看着眼熟,在以前类似的沙龙讲座中见过,黄斌认识人家,人家不认识他的那种高端精英。

    比如正在讲台上念英语诗的这个瘦子,就是乾阳外语学院诗社的社长,大学文学圈妥妥的风云人物。

    “这个诗朗诵真是激情澎湃,太有感觉了!”

    黄斌凑到后排的走道边上,对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请教:“我英语不太行,听不懂干着急,帮忙翻译两句呗。”

    眼镜男露出矜持的微笑:“现在朗诵的是美国著名大诗人惠特曼的名篇名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啊,太有哲理了。”

    这个所谓的名篇名句感觉就是一句废话,黄斌有点失望,却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感染,很快不再纠结。

    漂亮国著名大诗人的名句,必定有其深刻的内涵,听不懂是因为自己水平差,没看到满屋子的文学青年都如醉如痴吗?

    瘦子一首诗念完,单手抚胸对观众席来了个欧式鞠躬礼,刹那间掌声雷动。

    一个相貌姣好,身材高挑的女主持人走上讲台,两手掐着兰花指,拎着大衣的两角,模仿茜茜公主对瘦子回了一个欧式蹲安礼,顿时引来一片骚动和口哨。

    黄斌也用力的鼓掌叫好,简直爱死了这种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