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四章 第一场考语文

    八十年代乡镇中学的高考,和古代的赶考有些类似,为了确保考试的安全性,乡镇中学一般不会作为考场,农村学生都要赶到附近的城市和县城参加高考,衣食住行样样都要准备,一样准备不好,可能就会影响高考发挥。

    大城市里的考生没有这么麻烦,提前几天看过考场,高考这天在家安安生生吃过早餐,骑个自行车就去考试了,虽然方便,但也少了几分仪式感,不像乡镇中学那样专车接送,锣鼓鞭炮齐鸣,搞得像出征将士一样热血沸腾。

    高考前的这天晚上,曲军一夜无梦,睡得很踏实,但是刚到六点自己就醒了,用后世养生自媒体的理论解释,这是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在重要的日子会变得更亢奋,自动调整到最佳状态。

    感觉就是胡说八道。

    但是,曲军的确觉得自己状态不错。

    陈翠娥起得比他还早,提前把早饭准备好了,一根油条两个鸡蛋,求个好口彩。

    曲军当时就笑了:“今天第一门考语文,满分120分,我如果考100算考砸了,妈你故意的是不是……”

    陈翠娥连忙呸呸呸:“别瞎说!你都是全市状元了,怎么会考砸?我这就给你摆个120分出来。”

    三根咸菜条拼成一个2,却像字母Z更多一些,曲军并不介意,高高兴兴的吃完,陈翠娥高高兴兴的看他吃完。

    语文120分满分的难度太大,不必强求。

    曲怀义这个时候也起来了:“小军,我送你去考试吧。”

    这是家人的关心和支持,曲军前世不懂,现在却不会拒绝。

    于是乎,曲军来到十二中考点的时候,身前身后跟着曲怀义、陈翠娥和曲峰三位保镖,比后世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宝宝还隆重。

    曲峰在场库的工作三班倒,今天上午正好没事,跟来就是凑热闹,曲晓红原本也想来,可是还要上班,实在走不开。

    虽然是高考,这么大阵仗在粗犷的八十年代初期也非常罕见,曲军所过之处引来一片注目礼,围观家长纷纷对温室里长大的下一代表示担忧。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太娇惯,这么大个子的男生,还要三个大人送来考试。”

    “就是,我们家儿子都不让我送,是我自己偷偷跟来的。”

    “也许人家成绩好,家里对他寄予厚望吧,今天考试的都是尖子生。”

    “都是尖子生,最后考上大学的还是少数,唉,我们家闺女也是铁了心要考大学,不肯考中专……”

    中专单独考试,确实起到了分流作用,但是高考考生的基数太大,竞争仍然很残酷,本省的本科分数线只比往年低了不到10分,能不能考上大学,终归要靠实力说话。

    曲军当然不用担心能否考上大学,和家人打个招呼,从容走进十二中校园,路上碰到两个回炉班的同学,也都说说笑笑的神情很轻松。

    蒋国秀昨天的最后一课,起到了很好的减压作用。

    昨天白天,回炉班1班的大学组没有再复习功课,全天品尝几位老师的心灵鸡汤。

    继蒋国秀之后,邵文秀和其他几位代课老师也来到回炉班教室,和同学们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虽然目的性很明确,但是足够真诚,足够用心,尽可能消除同学们的思想包袱,考出一个好成绩,同时也给万一落榜的同学打好预防针。

    老师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已经足够了。

    学生们其实都非常感性,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就能听进去他们的劝告,今天上考场的状态都不错,不像有些外校外班的考生,紧张得好像一根快绷断的弹簧。

    考场的座位都是打乱的,同一班级的考生肯定不会挨在一起,曲军走进考场后大眼一扫,回炉班1班只有薛梅和另外一个男生也在这个教室。

    “加油,薛梅,你肯定可以的。”曲军微笑鼓励。

    “没事,我就是试试超越自我,考不上无所谓的。”薛梅还是一如既往的心胸广大。

    围棋国手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在八十年代初期是有名的励志书,用在这里也算应景,曲军满意的点点头,看来这丫头语文复习的不错,今天应该能考一个好成绩。

    找到座位坐下,静等了几分钟后,监考老师陆续进场,提醒考生们再去一趟厕所,宣讲考试纪律,其他考生变得更加紧张,接二连三的冲去厕所,给严肃的考场平添了几分喜剧效果。

    叮嘤嘤嘤嘤嘤嘤……

    铃声响起,考试开始。

    拿到试卷后,曲军没有急着答题,从头到尾先大致看了一下题目。

    今年的语文考卷,出乎意料的简单。

    题量偏小,超纲题也不多,除了最后一道作文题漫画挖井,其他题目基本上都是常规题。

    比如第一道大题的拼音题,给出一段话的拼音写出汉字,小学三年级就能答上来,完全是送分题。

    曲军提笔写上答案——“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这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

    八十年代果然是文学的黄金年代,就连高考题都是满满的一股文青味道。

    第二道大题的语文常识填空题也非常简单。

    “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警句。

    杜甫晚年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有时称他为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