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零零章 坑中之霸

    如果在后世,报志愿的攻略在网上一搜一大把,八十年代却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况且大多数家长和考生都在高考结束后,才开始关注各个大专院校的招生信息,一不小心就容易踩雷。

    踩雷的结果一般都是滑档,分数超过重点线的,滑到普通本科,分数超过本科线的,滑到大专……

    虽然每一档可以报三个志愿,还可以选择“服从分配”参加调剂,但是只有第一志愿是决定性的,其他都是小概率事件。

    换句话说,考生的第一志愿最重要,一错误终生。

    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引导。

    可惜,学校和老师也是二把刀,不怎么靠谱。

    鲍喜来身为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和交流,但都局限在本省本市范围内,蒋国秀就更惨了,上次去首都还是二十多年前的结婚旅行,匆匆去匆匆回,连北大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这是一个慢节奏的时代,一千公里以外的城市坐火车需要两天两夜,家长老师只熟悉本省的大专院校,对外地的大学并不了解,因为往年有太多报志愿踩雷的惨痛经历,引导学生报志愿的时候普遍趋向保守,虽然减少了踩雷的风险,却又走到另一个极端。

    往年十七中的毕业生考上过哪所大学,鲍喜来和蒋国秀就推荐哪所大学。

    好几个同学估分的分数刚刚踩线,就建议他们报考农林牧渔和师范类的冷门学校。

    一般的凡夫俗子,都没有袁隆平老先生的情怀节操,农林牧渔直到后世仍然是冷门学校,教师在八十年代初期也是最苦最惨的职业,考生们都不愿意报考这两类学校。

    所以国家高考政策规定,农林牧渔和师范类的大专院校可以提前录取,优先提档,哪怕像曲军一样考到670分以上,只要报考这两类学校,肯定立刻锁定,清北中科大也抢不走。

    鲍喜来和蒋国秀是一番好意,农林牧渔和师范也是大学,录取分数线却比其他学校低一些,刚刚踩线的同学报考这些学校,可以确保录取。

    那些刚刚踩线的同学却不领情,本科线448分,我明明考了450分,为什么要上师范,难道毕业出来也像蒋老师你一样,抽七分钱一包的羊群香烟?

    觉得鲍喜来和蒋国秀不靠谱,就会另外寻找指路的灯塔,曲军这座光芒万丈的灯塔正好杵在回炉班,大家都来找他帮忙出主意。

    曲军来者不拒。

    就像养孩子和养宠物一样,曲军已经在学习小组这些同学身上投入了很多心血精力,不可能看着他们跳坑踩雷却撒手不管,三拜九叩都过来了,送佛送到西,才算功德圆满。

    和每个同学仔细分析形势,结合他的个人志向,选择合适的学校,现在不是唱高调的时候,农林牧渔和师范虽然也需要人才,但是一个人如果不喜欢他的专业,不喜欢他的工作,将来很难做出大的成就。

    这些刚刚踩线的同学,曲军推荐他们报考那些相对落后的地级市大专院校,报志愿选大学其实和买房一样,地段是决定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只要避开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地级市的大专院校录取分数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