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三十章 大明皇家医学院与杜文莹

    要说明朝除了读书人,还有什么人最受尊敬,那么一定是医生--俗称大夫

    大夫本来就是一种官职,现在用来称呼一种职业,而读书人竟然没反对,可见世人对大夫的重视。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更是说明了医者的地位,仅次于读书人。

    朱由校想办一家医学院,第一可以用这个名头把大明最牛的两个医生弄过来,第二可以借此发展军医,大大增强明军战斗力,第三可以大力推广医学,惠及万民。

    什么事儿都要趁有钱的时候干,最近抄了两个一字王,他们二百年积累岂是等闲,还抄了晋商八大家,加上边军将领几乎被抄了个干净,总计得到将近四千万两白银。不趁着现在赶紧把医学院办起来,以后等穷了,想办也没戏了。

    首先,外科圣手陈实功,这个人必须找到,军医就靠他建立了

    内科经络学牛人张景岳,这个人以后给自己,给自己孩子老婆看病,少不了的,而且开医学院,这个当校长正合适。威望高,资历老。

    想到就做,直接安排骆思恭去把这俩人请来,要是请不来,就抓来。

    反正到时候要建立医学院,不怕这俩人不屁颠屁颠去上任。

    大明朝,让朱由校比较无奈的科学家只有一个人,徐霞客。这家伙是个资深驴友,不旅游不舒服斯基。朱由校好几次征召他,他理都不理。装作旅游中没收到圣旨的样子。朱由校也没办法,总不能满天下让锦衣卫去抓他吧?人家又没犯法。再说地质学,朱由校现在基本用不太上,所以他不来,朱由校也就听之任之了。

    十一月初十大朝会

    内阁现在只有三人,而且看样子方从哲因为屡受排挤已经有点不相干了,不过朱由校无所谓,现在也没多少朝政事务,内阁俩人也忙的过来。

    朱由校在这天的大朝会上提出了要成立大明皇家医学院的想法。

    “各地青年医者(15岁-0岁)需经考试入学,入学后需至少在学院学习五年以上,学满毕业者授太医院官职,最低授御医衔!”王承恩读完,就后退回朱由校身后站定。

    “朕拟今后院判不再为定员,只要医术精湛(医学硕士)者,皆可为院判。(正六品)院判上设太医院博士,正五品,博士上设太医院院正,定员至多五人,正四品,院正上设太医院掌院,定员一人,正三品。

    以后每府至少设一御医,监察各地医者,取缔庸医。同时组建军医官官署,军医署掌印一人,正三品,军医署裁判(这个裁判是做出判断之意,就是辨别病况的人)三人,正四品,军医署巡查不定员,正五品,军医署医官不定员正六品,军医署军医不定员,正八品。

    今后御医,军医都将从皇家医学院选拔,不再世袭!

    而皇家医学院也归太医院管辖,但是其院长和太医院掌院同级,皇家医学院设院长一人,正三品。内科学院院长一人,副院长一人,外科学院院长一人,副院长一人,分为正四品,从四品。博士导师不定员,正五品,硕士导师不定员,正六品,讲师不定员,正八品”

    皇帝想大幅度提升医者地位,并且让天下医者同出一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叶向高最近觉得自己脑细胞有点不够用。

    其实是他想多了,朱由校只是单纯的想建立现代医学体系和军医体系。对于政治方面的影响几乎没有。

    难得朱由校想做点好事儿,可是最近被朱由校坑怕了的叶向高,却总觉得朱由校可能有什么阴谋藏在里面。

    没人想平白无故得罪医生,除非这个人认定自己一辈子不会得病。皇帝想给医生发福利,还不用从自己兜里掏钱,傻子才反对。于是朱由校这个提议被几乎全票通过了。唯一几个反对的还是觉得三品是不是太高了?四品就差不多了吧?这种理由。

    这也就是朱由校提升的是医者的地位,这要是匠户,这群御史不闹翻天才见鬼了。本身医者其实也被认为是读书人之中的一种,没几个名医是文盲的!只不过这些人从事的是治病救人的职业而已。

    朝议通过了,朱由校也不等锦衣卫把那些名医请(抓)来,就开始筹划建立太医院的事情。位置朱由校早想好了,要挨着紫禁城近,否则自己出个头疼脑热,人家来不及过来,这就坑了。太液池左边正好有一大片空地,正好就建在那儿。

    朱由校计划太医院主体建筑分成两部分,内科和外科,内科主要培养普通御医,外科主要培养军医。

    当然了普通御医也需要友外科大夫,军医也需要有内科大夫,这不是硬规定,只不过是主次之别罢了。

    现在咱有钱,朱由校大手一挥,拨款五十万两建立太医院两栋主建筑,整体均为砖石钢筋水泥三层建筑。

    朱由校也不敢建太高的,毕竟这是明朝第一第二栋现代式建筑,朱由校心里也没底,毕竟设计师可没上过现代建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