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二卷 南方 第八十一章 前夜

    天雄军的大战略就是在曾志国方寸之间决定的。与左营和浙东兵相比,芜湖的黄得功一镇与京营兵要好对付的多。

论起战力,当然是黄镇比左营强的多,论起忠义之心,也是黄得功远远超过左营上下。不过,曾志国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决定先击破黄得功一镇和京营,在南京方向寻取突破。

以江南来说,不论是镇江还是苏州都不适合做为抵抗建奴的大本营。这个大本营放眼东南,放眼全国,只有南京最合适,也只能是南京!

狂澜之下,天降大任于南京!

原本,按着大明成祖皇帝的规划,地处燕地的北京将负有抵御胡尘的重任。在北京之西是天下雄关,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和宁远一起,雄关劲兵成为北京的一道屏障,关宁防线,如果不是吴三桂打开关门,建奴绝无可能正面叩关而入。

绝无可能!

北京北面,则是蓟镇防线。建奴也好,北虏也罢,想入寇京师,都得从蓟镇防线通过,而蓟镇防线则是建立在大山与长城协同的防线之上,无数的敌楼锋火台和险峻的大山构建成了无可潜越的边防重镇。

至于京师,古之燕国国都,唐幽州,中国之人失去它长达四百多年才又收回,大明成祖将国都迁至于此,定下以天子守国门的策略,二百多年,以京师制九边重镇,哪怕是也先兵临城下,大明也是稳若磐石,皆是此国策之功。

现在却是说不得了,京师已经丢失,放眼天下,能在战略上影响大势,然后推动国运,转变国运的,唯有南京这座六朝古都金陵形胜之地了。

这就是曾志国早就盘算好的计划。除了他自己之外,在一开始决断之时,甚至连吕承志和张广仁这样的心腹也不知道他的打算。而在曾志国后来向他们说出自己的打算之时,这些心腹们也是竭力反对。

毕竟,让出江南战略纵深,把原有的地盘全部拱手让人,甚至连镇江也不守,国门大开,地盘尽失,这样的话,天雄军原本的地盘和势力等于全部白费了功夫去经营,如果失了大势,以曾志国得罪了整个大明文官阶层和在江南士绅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想再把这个地盘拿回来,却是难了。

曾志国却不以为然。究竟是存人失地,夺回失地,还是人地两失?放眼整个江南,不论是在地形或城防上,仓储物资,还有天下郡望上,不论是苏松还是常镇,甚至是杭州、长沙、九江、武昌、襄阳,又或是广州,桂林、昆明,把当时的天下重镇挨个过一遍,再看看北地名城,唯一在战略层面上,战术层面上,经济、文化、地理人文和天下民心士气上能与北京相抗衡的,也唯有南京了。

得南京,保而守之,拖过弘光二年到三年这一段关键的时间,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屯甲士和粮草于坚城之内,坐待人心时局变化,这,是唯一自保和翻转大局的希望所在!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皆在方寸之间,大约说的就是这么一种情形了。

与拥有几十万人和骄兵悍将的左营相比,额兵三万的黄得功无疑来说更好对付。虽然黄得功向来忠义,不过他的忠义也就成为更好对付的弱点。对朝廷的调度黄得功一定会言听计从,等黄得功一来,南京侧翼唯一一支忠于明朝,而且还有相当战斗力的部队也就没有了。

只要让敌人大势运成,然后信心爆涨,接着天雄军挑逗邀击,在南京城下把黄得功一镇击跨,这一路的威胁就彻底消失,接着,就是和左营周旋的事了。

先并不会弃守镇江沿线,扼住长江对岸扬州一带建奴的喉咙,使其不能轻易渡江,这样的话,大局上天雄军就游刃有余,轻松的多了。

“对不起了,黄帅。虽然你秉持忠义之心,是难得的豪杰好汉子,不过也只能对不起了。”

曾志国对黄得功当然没有真正的故主之情,不过,当清兵南下之时,江北四镇高杰先死,余镇皆降,然后左营降,京营降,文武操江降,杭州降,湖北江西降,当此之时,汉人之中能有一个黄得功力战不降,不肯辱没自己的先人,不肯出卖自己的良心,曾志国认为不管如何,对黄得功这样的人应该保有一点尊重才是。

“不过到了战场上,我也并不会因此而心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