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三章 两个拳击手

    筑城之争,是战略之争的具体化。

如果采取战略攻势,则需要在关外筑城。如果采取战略守势,则需要筑山海重关。

我个人认为,如果不能在野战中与敌争锋,就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在关外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大打堡垒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纯属无意义的纠缠。

只有暂时休整,积蓄力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从关内出动大军,对敌发起雷霆一击,才能彻底击败后金。

因此,无论从防守还是进攻的角度看,筑山海重关无疑是最省力,最有效,最长远的手段。

然而在袁崇焕等一批雄心勃勃又缺乏实际经验的中下级军官的鼓动下,最终天启还是放不下鼻子上那点肉。

在关外长期与后金消耗,不但始终解决不了问题,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并引起了内部问题,使明朝内外交困,最终拖垮了明朝,这是明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后来人有他们的失误,不能全怪当时的人,但是当时的人开了一个“好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先来看看王在晋为什么要修筑山海重关。

王在晋等主张建山海关重关,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山海关本身有缺陷。山海关外的峰峦高于山海关城墙,“斗城如锅底之形”,关城外围的高岭好比铁锅的边沿,而关城就如同锅底。

山海关外这些高岭对关城有可乘之势,尤其是欢喜岭,“蜿蜒绵邈,紧抱关门”,敌军若站在岭上,既能一览城中的情况,又能居高临下发动攻击。如果敌军在岭上架设大炮轰击城墙,山海关将很快崩溃。

因此,一旦后金军占领了这些高岭,他们就具备了地利优势,明军反而没有依仗城墙的优势。

以前明朝在关外统治牢固,城堡众多,山海关还算是在内地,边防的压力并不大,如今关外土地尽失,无坚可守,无险可凭,山海关已经成为了“冲边绝塞”。

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重大隐患,将这个内地与关外之间唯一的屏障,建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在八里铺设重关,关外的高岭尽收关内,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还起到了双保险的作用。

其次,山海重关守住的把握很大。因为山海重关离山海关很近,便于得到山海关的支援,敌人无法对关城形成合围,守起来容易得多。

再次,设山海重关省力,因为山海重关很近,关内物质易于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