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章 辽沈大战

    熊廷弼上任以后,正值铁岭失陷,辽东一片混乱,形势汹汹,人心惶惶。

    面对着一片狼籍,他的主要工作是收拾残局,稳定人心。他大力整顿军纪,斩逃将,造战车,治火器,挖沟濠,筑城池,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熊廷弼毕竟是一介文人,未经战阵,缺乏军人的勇武,除了恢复以外,他似乎也干不了别的。

    要知道,在战场上,进攻比防守难度要大的多,可以说不是一个概念。

    一个普通的人,只要有人有钱有枪,就可以做好防守。可是要谋划进攻,没有较强的军事才能,是干不了的。

    进攻是有风险的,容易出错,防守却四平八稳,很难挑出毛病。人们总是指责那些战败的将军,而对那些没有作为,也没有犯错的将军确大加赞赏,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明智的。

    古往今来,存在这样一个误区:

    工作做的越多,犯的错误也越多,遭到的指责也越多。不干工作的,什么错也不会犯,也不会受到人们的指责。这样一来,谁还敢干工作呢?尤其是那些难度大,风险高的工作,出错的可能性也大,更是无人敢于问津了。

    战场上更是如此,不打仗就不会吃败仗,就永远不会犯错,因此,人们都愿意防守而不想进攻。

    作为辽东经略,在长达十个月的任期内,熊廷弼只经略防守,不经略进攻。熊廷弼提出整兵十八万,同时又将十八万人撒了芝麻盐,将他们分布在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布防,毫无厚集兵力,与敌决战的打算。

    熊廷弼的防守消耗巨大,给朝廷增加了很大负担,他花了大把大把的银子,却没有打一个像样的仗。

    很显然,朝廷花钱不是让你与敌人和平共处的,受到弹劾,再所难免。

    天启继位以后,给事中姚宗文等攻击熊廷弼“出关逾年,漫无定画”,并认为不罢免熊廷弼,辽东“必不可保”,于是天启将他罢免,任命袁应泰为辽东经略,薛国用为辽东巡抚,筹划再次对后金发起攻势,恢复抚顺和铁岭。

    然而还没有等他们发动进攻,后金就己经攻到了城下。

    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努尔哈赤利用明朝新旧朝更替,朝臣内部纷争不断,无暇东顾之机,发兵攻打辽东真正的大城市沈阳和辽阳。

    三月,后金军进逼沈阳,沈阳是辽东重镇,明总兵贺世贤、尤世功在此驻守,明军与后金军在沈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辽沈战役是战争史上一次诡谲的战役,过程很曲折,结局很悲壮。《明史》对其记载很简略,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让人无所适从。

    明军作战很英勇,但最终败在奸细之手,谁是奸细?明史没有告诉我们。我隐约感到,真相远比我们所知道的复杂得多,有许多事情我们己经无法考证了。

    明史中关于辽沈战役的记载如下:

    “天启元年三月,我大清以重兵薄沈阳。世贤及总兵尤世功掘堑浚壕,树大木为栅,列楯车火器木石,环城设兵,守城法甚具。大清先以数十骑来侦,世功兵蹑之,杀四人。世贤勇而轻,嗜酒。旦日饮酒,率亲丁千,出城逆击,期尽敌而反。大清兵佯败,世贤乘锐进。倏精骑四合,世贤战且却,抵西门,身被十四矢。城中闻世贤败,各鸟兽窜,而降丁复叛,断城外吊桥。或劝世贤走辽阳,曰:「吾为大将,不能存城,何面目见袁经略乎!」挥铁鞭驰突围中,击杀数人,中矢坠马而死。世功引兵援,亦战死。”

    从这个记载里看,沈阳主将贺世贤十分英勇,带领少量家丁出城迎战,孤军深入,遭遇后金主力部队,被敌人包围,他边打边撤,一直退到沈阳西门,身中十四箭,仍与敌恶斗。

    危急关头,手下劝说贺世贤脱离战场,逃往辽阳,贺世贤毅然拒绝,他说:“我为大将,不能在城,有何面目见袁经略!”(辽阳为经略袁应泰驻地),最后手刃数十人,重伤落马而死。

    刚开始,我被贺世贤的英雄无畏所感动,但是后来越想越不对劲。

    作为一个屡经战阵的总兵官,怎么可能率一千名“亲丁”出城迎战后金铁骑,还“期尽敌而返”。这么做是鲁莽无知还是另有目的?

    而砍断沈阳城吊桥的很可能就是贺世贤所部“降丁”。

    明史记载:“广宁总兵李光荣疑世贤所纳多,以状闻。巡抚薛国用亦奏三可虑,兵部尚书崔景荣请拒勿纳,而置己纳于他所。然世贤所纳卒不可散,同列遂谤其有异志。”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贺世贤仍大量收纳“降丁”,广宁总兵李光荣、辽东巡抚薛国用、兵部尚书崔景荣等人都认为贺世贤招纳的“降丁”太多,并劝他“置己纳于他所”,但是他仍坚持“所纳卒不可散”,以至于大家都怀疑他“有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