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54章 3


  他把想回皇觉寺去的愿望同大臣们说了,几乎是一片反对声,那年如悟行刺事件吓坏了群臣。朱元璋寻找不到支持,甚觉郁闷。

  一大群妃子围在朱元璋病榻前,有的拿来毛巾,有的在为他净手,有的在喂他汤羹。皇太孙朱允炆进来了,朱元璋对妃子们说:“你们都先下去吧。”

  朱允炆坐在朱元璋跟前。朱允炆说:“皇祖父在病中,等病好了再去皇觉寺还愿吧。”朱元璋并不是去许愿还愿,而是想那晨钟暮鼓、青灯黄卷的日子了。从前,有一位高僧令他终生难忘,他向朱元璋推荐了刘伯温,他为朱元璋定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可惜他四海云游,不知所终。听说皇觉寺新来了一位高僧,远近寺庙的人都去听他弘法,朱元璋更动了与他一会的念头。

  朱允炆想得简单,一纸诏书,把皇觉寺新来的高僧请到宫里来就是了,何必躬亲?朱元璋不以为然,在佛门看来,凡间乃污秽之地,他要去参禅求教,也要沐浴才行。他让皇孙不要阻拦他,自己还是有一点佛缘的。朱允炆劝不了,只好顺着他说:“大明王朝如此兴旺,也是有佛祖在暗中保护的缘故。”

  朱元璋拿出一张黄裱纸的揭帖,递给朱允炆,朱允炆看上面写的是“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朱允炆不知这揭帖是哪来的,没头没脑的,什么莫逐燕?朱元璋脸上有几分忧愁地说,就是皇觉寺新来的那个高僧,是他给朱元璋写来的。他也解不透,想去问问他,也许是禅机,也更像谶语。朱允炆说:“皇祖父相信谶语吗?”

  朱元璋说,也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他不由得想起了秦始皇的事,秦始皇一统中国,在国力极盛时,有一回他去泰山封禅,发现路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了五个字:亡秦者,胡也。

  朱允炆见他不说了,就接话说,秦始皇一定想到了北边的匈奴为患。匈奴、羌人都称胡人的。

  “是呀。”朱元璋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征匈奴,又倾全国之力修万里长城,全是防止胡人亡秦,可他白废了。

  朱允炆说这石头上的谶语并不灵验,秦是亡于项羽、刘邦。

  朱元璋却说谶语还是很灵的,胡,并不是胡人、匈奴,而是胡亥,胡亥不是秦二世的名字吗?

  朱允炆不禁愕然。朱元璋说,如果胡亥不那样横征暴敛,骄奢yín逸,天下能反吗?是他自己葬送了自己,可不是亡秦者胡亥吗?朱允炆默然,油然生出恐惧感,又拿起“莫逐燕”的纸条琢磨。朱元璋长叹一声要他记住:“没有人能推翻你,葬送你,有这个能力的是你自己。”

  朱允炆用心咀嚼着朱元璋的话,点点头,说皇祖父说的对极了,皇祖父如此圣明远虑,大明王朝不会有危机的,现在没有什么异兆。

  “那都是看不见的。”朱元璋说他这几天总是睡不安稳,梦中常见一些人来索命,他这一生,让很多濒临死亡的人得以活命,也让很多的人死去,生杀予夺,只是他一个念头,一句话的事。他不知道后世怎样写他朱元璋,日后的《明史》会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朱允炆说,皇祖父想得太多了,是非功过,只有当今的人评价是最准的,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人说什么,也不必管它了。

  朱元璋摇头:“朕在办事时,想的是眼前,办完了事的时候又常常想到长远。”朱允炆无言以对。

  一年后(公元1394年),曾创造七战七胜战场记录的傅友德被赐死,罪名是“请田千亩”;又一年后,善于韬光养晦的汤和去世,时年七十岁。

  朱元璋重返皇觉寺

  金菊又高兴又伤心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她的朱栋到安陆封地去就藩了。这几天,她哭了一场又一场,可眼泪挡不住行期的临近。

  朱栋的仪仗车马已经渐去渐远,消失在一片烟尘中了,金菊犹自站在长亭旁,举目远望,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

  郭宁莲走过来:“走吧,金菊,回去吧。”

  金菊喃喃地说:“走了,走了,我的心也跟郢王去了。”

  郭宁莲说:“金菊,你对栋儿的感情,真比我这个亲娘都亲,日后有机会,我会跟皇上说,让你陪她到封地里,我也好放心。”

  “真的?”金菊孩子似地抓住郭宁莲的手,“不诳我?那我可就知足了……”

  郭宁莲说:“栋儿也是个孝顺的孩子,总算哭喊着给你请封了,这连我和皇后都没办到啊!”金菊说:“有了栋儿,我什么都不稀罕。”

  郭宁莲说:“话虽然这么说,有封号没封号还是大不一样的。”

  金菊好像没听见,仍在启踵远眺大路上已渐渐散尽的烟尘。

  两天以后,是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朱元璋在一连吃了两天斋饭后,确认自己心理调整得平和顺畅了,便轻车简从地出发回皇觉寺去了。

  今日的皇觉寺格外具有皇家气魄,山光水色之间,佛寺、佛塔闪着金辉,在一片悠扬的钟鼓之声中,朱元璋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皇觉寺。他是微服,不再像上次那样张扬,脸上的表情是平和的。这次回到皇觉寺,朱元璋有一种心灵回归的感觉,无心像洪武十六年那样炫耀。

  朱元璋拥有乾坤,有时却觉得索然无味;朱元璋每天听到的是山呼万岁声,他却感到无比的孤独。他除了每天跟自己贴在屏风上的小纸条对话,他只有一个云奇可以交流了。云奇理解朱元璋的心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