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章 老道士

      周元十五年,正值中秋佳节海津城内热闹非凡,整座城市都显得喜气洋洋,八街九陌游逛的人群比肩叠迹。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吆喝。给这个团圆的节日又增添了些许的喜庆。各式各样的商铺也都披红挂彩,招揽游客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裕盛阁酒水免费,天玉楼就买一赠一,反正最后一算账,没有一家赔的,都赚得盆满锅满。

  位于海津城西的王家,却显得和这佳节格格不入,门可罗雀不说就连昔日的大红灯笼也换上了沉寂的白色。醒目的“奠”字好像解释了原因。这王家家主王德章乃是海津城总督,王家的祖先百年前出自八大门派的真武殿。随后跟随大周王朝太祖武皇帝平定天下。这海津城原本是前朝都城,但是出于海津之地水气太重,最终放弃定都的想法。

  门外三三两两的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着:“王家这是怎么了,家里有人故去了?那也不至于这样冷清呀。按平时王家的门槛都被蹬破了”“你还不知道?王家老太爷王德章死了,据说是昨日子时。”“那也不应该呀,按照王家在海津城的地位,也不该没人来拜祭呀。”“这事咱哪知道,不定得罪哪路神仙了,阎王叫你三更死,哪个敢留到五更呀”

  王家祖宅内白衣缟素,祖室院内一口猩红的檀木棺材刺眼且醒目。

  一个中年人伫立在棺材左侧,此人身高九尺,昂藏巍峨背脊挺立,如剑如枪。用极其冷静低沉的声音向旁边的男子说到“你说老爷子这事咱们该怎么办?”说话的正是大周千廷尉王林,也是王德章的大儿子。王林虽然脾气火爆,可对家人却十分包容和宽带,哪怕是对待下人,也不见他发过脾气,虽长得凶神恶煞,其实是菩萨心肠。

  这时旁边瘦弱的男子达声到:“我清楚我明白,我也咽不下这口气。但是父亲临终前吩咐咱哥俩了,你我还需按照父亲的遗愿去办理后事,毕竟整个家族诺大家业,都需要咱们哥俩打理,至于宫中就按老爷子的意思去说,旧疾复发。我昨日以上奏,估摸着一两天就该下来旨意了。这阶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搭话的正是王家二儿子王瑾,不像王林身体强壮孔武有力,王瑾身形消瘦身体孱弱单薄,一点也不像个练家子,看上去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可目光却炯炯有神。

  家中下人经常背地里议论到:王家二爷书读得多,教育孩子道理讲的多,操心操的多。久而久之大家就给王瑾取了个王三多的别称。后来一个厨子醉酒当着王瑾的面喊了声王三多,吓得大家都瞠目结舌。据说当时二爷一点也不生气,让厨子解释一下什么意思。弄明白其中含义的二爷露出了为数不多的笑容。虽然第二天厨子就被请离了王府,但二爷特意给了他丰厚的安置费。规矩就是规矩,人情就是人情。

  “晨儿怎么样了?还是昏迷不醒吗?”

  “嗯找了所有郎中,也用了很多镇神驱邪的药,还是不见好转。真的应了当时预言。本想着是他顺口胡说、哎。。。。”二爷长叹一声,脸上少有的愁云惨雾。

  这王家虽说是风光无限,被平常人家羡慕。可到了王林和王瑾这一代家中子嗣却稀少,起初二人也都年轻,想着要孩子也不着急,先建功立业,之后再要也不迟,可这一拖就拖了十年。期间王德章也着急,心想着那些老兄弟都当爷爷了,我这八字还没一撇呢,于是天天催促王林王瑾。

  俩儿子也孝顺,便一口承诺。可谁知这想要的时候,不管怎么努力,两位夫人却怎么都怀不上。眼见就到而立之年,膝下却无子嗣,这传出去免不了被外人诟病。顾忌颜面也好,传承香火也罢。兄弟俩也开始求医问药,求神拜佛了。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一天府外来了个老道士,不管说什么都要见王家二爷。这老道破衣烂衫,披散着头发,跟要饭的叫花子无异,唯一不同的,也就是手里缺个破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