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49、第四十九章

    翌日,李恪昭率众前往遂锦城东郊,无咎带人在东城门外迎候。

    昨日清晨大家在官渡码头下船入城后,无咎便留在城外,领手下一干人等忙了通夜,于东郊青冈林筹备好十四名亡者的殡葬事宜。

    此时岁行云、司金枝、明秀、花福喜……甚至包括郁郁沉默近两月的叶冉,生还者十九人,全数到场。

    当初在西院朝夕共处的三十三人,死的活的,都在这里了。

    葬礼虽简单,却足够庄严肃穆。

    生者心头沉重的悲伤已在月余行程中被消解,虽个个泪盈于睫,却再无谁撕心恸哭。他们甚至欣慰带笑。

    因为李恪昭兑现了当初的诺言,亲自手书悼词,让亡者有名有姓、以平民之身下葬。

    在当世,奴籍者连人都不算,不过是主人名下会喘气的物件。

    他们这群人,原本与天底下所有奴籍者并无不同,命运无非就是劳作、伺候主人、被送给新主人。

    左右一世浑浑噩噩,他们自己都不知为何生,便也无所谓为何死。

    有的被拖去殉葬,这还不算差,至少还能得个入土为安。若因种种缘故意外死去,被往乱葬岗一扔,此生便如船过水无痕。

    可当他们这群人遇到缙六公子这位新主人后,总算不同了。

    他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让他们有所盼,死有安顿,靠自己挣来了为人的体面。

    逝者已矣,生者还会带着远景念想继续前行,只因从此知为何而活。

    站在人群最后的无咎唇角微扬,望着李恪昭的背影,轻声道:“终有一日,这天地将大有不同。”

    毕竟无咎是大家的救命恩人,岁行云记得当日正是无咎将自己背下山的。

    可回来的路上她在舱中养伤,无咎也不曾在她跟前露面,她便一直未能寻到道谢的机会。

    今日还是岁行云真正亲眼见到无咎的模样。

    无咎低声自语时,岁行云就在相隔不远处。

    再次听到无咎的声音,她总算能确定自己被救那时并非五感出了差错,着实是无咎的嗓音雌雄难辨。

    甚至不独嗓音,整个人看上去都是如此。

    简洁的白衣武袍,木簪束发,半面鎏金面具遮蔽,只能见其挺秀鼻梁与薄薄的唇。

    身量比岁行云高一点,劲瘦挺拔。

    看起来该是个俊俏温宁的年轻男子,身形轮廓却又比寻常习武男子多几分秀雅之感。

    葬礼既毕,众人鱼贯出林准备回城。岁行云放缓步子,待到无咎近前,才试探轻巡:“你是无咎?”

    “正是。”无咎唇畔含笑,止步抱拳。

    “多谢你救命之恩。”

    岁行云也回以抱拳礼:“我这人天生的‘见面自带三分熟’。既是自己人,我也懒耍什么花腔。往后若有机会并肩再战,这恩情我定还你。”

    执礼既毕,无咎颇为诧异地觑着她与自己同样的动作,一时无语。

    岁行云笑笑:“我不喜这礼节上细小的男女殊异。谁高谁低,该各凭本事。”

    当世同辈间的常礼,男子抱拳躬身,女子屈膝致福。

    后世同辈间男女常礼却都为抱拳,因为屈膝意味着低人一头。

    最可气是,这“低一头”并非因双方年岁辈分、家门阶层、荣耀功勋、官阶高低的差异,仅仅由于对方是男子。

    凭什么呢?岁行云是不服这歪理的。

    “也对。生而是男是女为天定,以此来论高低,毫无道理。”无咎若有所悟。

    稍顷,他噙笑又道:“至于所谓救命之恩,那倒不必放在心上,更不必挂念着要还。弟妹放心,小六定不会再让你涉险。”

    “弟妹?小六?”岁行云惊讶脱口,“你是他的……”

    原本走在前的李恪昭不知何时去而复返:“算是,兄长吧。”

    岁行云总觉他这话断句诡异,仿佛藏着什么秘密。

    “如何‘算是’?”无咎轻笑,对岁行云道,“我乃宜阳君公仲廉的远房外甥,论起来是小六的表兄。”

    “就年长不足一炷香的时间,不占便宜能死?回你的宜阳去。”李恪昭冷眼睥睨他,带着岁行云走了。

    岁行云忽然福至心灵地回头,见秋阳透过林间枝叶,似碎金洒了一地,也落在无咎发间熠熠生辉。

    半副鎏金面具遮去他大半容颜,却衬得他双眸愈发明亮。

    此时他正出神地望着李恪昭与她的背影,眸中有清澈潋滟的水光,似有许多心事千回百转。

    直到回府,岁行云才醒过神来:“不对啊!若无咎是宜阳君的外甥,怎会没有姓氏?!”

    当世就连寻常平民也都有姓氏的,纵使无咎只是公仲廉的远房外甥,那也不至于是奴籍者。

    “他的身世不宜外传,”李恪昭冷漠脸,意有所指,“如今你只是半个夫人,恕我不能相告。”

    “不说拉倒。”岁行云笑睨他一眼,并不接他的话茬。

    李恪昭也睨她:“不听拉倒。”

    已近午时,两人便一道往主院膳厅用饭。

    途中岁行云后背伤口疼痒得厉害,总忍不住反手想去挠。李恪昭沿路注视着她这小动作,频频将她的手扯下来。

    老大夫与明秀都曾反复叮嘱,她那道伤如今正是愈合时,遇热疼痒交加在所难免,定要忍住不能挠,否则会留下难以祛除的疤痕。

    “你猴变的?”李恪昭没好气地轻斥一句,索性将她的手紧紧牵住。

    岁行云难受地咬牙强忍着,却还要顶嘴:“叶冉说我‘牛嚼牡丹’,你又说我猴变的,那请问我究竟是牛还是猴?”

    说起叶冉,李恪昭沉沉一叹,伸手揉了揉她发顶。

    “他也就还肯与你说些闲话了。近几日你若得空,就替我多去看看他。待朝堂陈情有了结果,我再与他细谈后续。”

    叶冉是缙国令尹大夫的外孙,他家就在离王都遂锦不过五十里的陶丘城。若他提出归家,三日即达。

    可他没有,显然是有心继续追随李恪昭走下去。

    叶冉既是陪伴李恪昭从少年到青年的老大哥,也是他最信任的臂膀。既叶冉不打算半途而废,李恪昭自也不会放弃他。

    岁行云高高举起手臂,也在他头顶揉了揉:“别发愁,都会好的。”

    朝堂质询本就是李恪昭精心算计来的,倒也从容。

    接连两日,岁行云与飞星陪他集思广益,再次细细预判了一些重要官员在此事上最可能关切的要点,尽全力争取朝堂质询得到对李恪昭最有利的结果。

    八月初六,李恪昭遵缙王之命,于朝堂自陈归国情由,接受朝臣质询。

    他清早临行前吩咐了差事给飞星,飞星便以鸟语哨点人到前院。

    眼下岁行云精神一天天好转,除后背伤痕总是痛痒之外并无大碍。

    前两日她还能帮李恪昭做点事,倒不觉无聊,今日陡然闲着便闷得慌,一听飞星点人的哨音,也不管点没点自己,兴冲冲就往前院去。

    半道遇见同样意气风发、摩拳擦掌的司金枝与花福喜,三人便结伴同行。

    “也不知是什么差事,似乎要出门,”花福喜激动得忽然有些结巴,“你们听见、听见飞星点我了么?我、我还没见过咱们王都的气象呢!”

    “先前我数着的,飞星从十二卫中点十个,也点了连城他们,”司金枝道,“定然也有咱们。”

    奴籍者大多一生都无机会出门,甚至在府中都只能活动于规定区域及路线。

    如今奴籍已除,他们在府中仅不能任意靠近主院,旁的地方皆可任意走动,连出门的差事都能担当了。

    岁行云神秘兮兮地挑眉笑:“我猜是让大伙儿出门闲逛,大街小巷地去吃吃喝喝买东买西,你们信不信?”

    昨日李恪昭提到,久在他国,对缙国的许多细事已缺乏了解,为便于后续在政务上有所建树,需派人往市面上切实了解民生诸事。

    飞星今日召集众人,正是去街面上问询各类物价。

    不过如今李恪昭无朝职,他名下的人算不得官家人,去做这种事只能与寻常百姓一样沿街问过去。

    顶着“晒死秋老虎”的大太阳不说,想也知会挨不少白眼,绝非轻松差事,岁行云不过是玩笑胡侃而已。

    “你又满嘴跑马。天底下哪有你说的那般好差事?”司金枝笑她。

    说说笑笑着便到了前院。

    此时十二卫中除朱雀、瑶光留守,其余十人全到场;而当初在西院受训的连城、钱阿寿、郑石陆续赶来。

    飞星乍见她们三个,疑惑愣怔:“没点你们啊。”

    “王都这么大座城池,十几人未必能在一日之内走完,多个人多份力,不好么?”岁行云不以为意地笑笑,就要入列。

    “你可同去,她俩不行,”飞星尴尬挠头,“咱们缙国民风虽不像蔡国那般苛刻,已婚妇人可独自上街,但未婚女子同样不能轻易抛头露面。会被人指戳说不检点。”

    司金枝与花福喜闻言,如被兜头一盆冷水泼来,顿时垂头丧气。

    同样为主公出生入死,同样摘除奴籍,连城、阿寿等几个男子就可以办出门的差事,她们却只能被迫闲置。

    以小见大,她们在府中的地位很快就会落于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