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四章 招贤馆中引风云

    景监和秦风来到招贤馆,正是太阳初升的卯时。吏员们已经在庭院中摆布好了国君会见士子们的漏天场子。院中铺了两百张芦席,每席一张木几。正前方中央位置摆了两张较长大的木案,虚位以待。

    秦风初次来到这招贤馆,自然是好奇地打量了一阵。

    “不得不说,哪怕我秦国竭力建造,与魏国等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啊。”秦风叹道,他刚从安邑回来,繁华见了太多,此时再看到栎阳的偏僻穷困,不禁感慨良多。

    卯时首刻,招贤馆掌事撞响了那口古锺,三响之后,士子们陆陆续续走出小屋,到芦席前就座。

    这时,一个白衣士子从偏门走进,坐到了最后排的中间,头上缠了一条宽宽的白布巾,显得面目不清。

    他便是卫鞅。昨晚虽然大醉,但他喜爱烈酒的习惯和非同寻常的酒量,却使他经受住了来得猛去得快的秦凤酒的冲击,一觉醒来倒是分外清醒。

    他不想按照神秘老人的书简先找景监,却很想先到招贤馆看看再说。他和景监下过棋,怕他万一认出自己,便包了一块头巾不声不响的坐在议论纷纷的士子中间,倒真是没人注意到他。

    然而秦风却是一眼就瞄见了卫鞅,但他也不便此时声张,所以也是不动声色地静静观看,看看卫鞅要怎样凭借自己进入秦孝公的视线。

    士子们哄哄嗡嗡的,不是交谈相互见闻,便是对秦国新君做种种猜测。山东列国对秦国新君传闻颇多,乃至大相径庭。

    士子们入秦,许多人最感兴趣的,竟是一睹这位敢在求贤令中数落自己祖先的奇异国君,其中不乏见了这位奇异君主便要离开秦国者。

    可是,这位发出求贤令的国君一个多月来竟始终没有来招贤馆,许多士子熬不住,骂着“求贤不敬贤”一类的话,便陆续走了。

    今日,这位国君终于要露面了,士子们的兴奋是显然的,猜测也是千奇百怪的。

    这时,招贤馆掌事高声报号:“秦国国君驾到——!”

    景监前导,秦风陪同。秦孝公嬴渠梁从容走到中央案前。他一身黑色布衣,腰间勒一条宽宽的牛皮板带,头戴一顶六寸黑玉冠,脚下是一双寻常布靴,面色黝黑却没有留胡须,眼睛细长,嘴唇阔厚,中等个头,一副典型的秦人相貌。

    如果不是在招贤馆而是在街市山野,谁也不会将他认做七大战国之一的秦国君主,只当他是一个寻常布衣而已。

    场中士子们顿时一片叹息议论,显然是感到了失望。

    在大多数士子们的想象中,秦国虽穷,但却是剽悍善战的蛮勇之邦,若是秦孝公生得膀大腰圆红发碧眼面目狰狞,他们倒是毫不足怪,甚至会啧啧赞赏。

    今日一见,却是如此的平庸无奇,没有一点儿逼人的英雄气概,如何不令人沮丧?这种失望的议论叹息,是谁都感觉得到的。奇怪的是,秦孝公却是没有丝毫的窘迫难堪,镇静自若的站在那里,不笑不嗔,竟是面无表情一般。

    景监拱手高声道:“诸位先生,国公亲临招贤馆,向先生们昭明任贤用能之国策,以定诸位去向。”又向秦孝公拱手道:“君上请入座。”

    秦风则是往国君席位之旁一战,一股凛冽煞气弥漫而出,让人不敢直视。

    秦孝公摆摆手,没有坐入大案,却是肃然站立,凝重开口:“诸位贤士不避艰险,跋涉入秦,嬴渠梁与秦国臣民深为敬佩,谨向诸位贤士深表谢意。”说完向场中深深一躬。

    若在其他大国,士子们一定会感动呼应。但在秦国,他们似乎很自然的忘记了这一点,认为在穷乡僻壤受到如此礼遇是天经地义的。

    而且,这是虚礼,关键是看他后面讲些什么。

    毫无反应的寂静中,只听秦孝公继续讲道:“秦国僻处西土,积贫积弱,是以求贤图强。诸位入秦,当是胸中所学未展,平生抱负未达。秦国需要诸位治国图强,诸位也需要秦国一展大才。秦国将成为诸位一展才学的山河大场,诸位也将成为秦国的再造功臣。如此天地机遇,须当诸君与嬴渠梁共同珍惜……”

    一位中年士子不耐,霍然站起拱手道:“吾乃齐国稷下士子。秦公莫要虚言,我等是做事来的,请即刻确认职掌,各司其职,治理秦国。莫得误了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