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章 与君重逢(一)

    庆安十二年六月夏

    湖州松安县发生件轰动一时的大事,前松安县令与当地富商沈知越勾结,倒卖赈灾谷米,一朝事发,朝廷派下柳御史立案调查此事。

    柳御史来到松安县那天,十里八乡的百姓前来围观,将衙门口围成里三层外三层。

    只因这柳御史是十八岁就高中状元郎的才子,为官不过三载,深受圣上信任,已官居高位。据说人长得还丰神俊逸,貌若潘安。

    人群中有一女子拼命地向前挤去,她身姿单薄,面容憔悴,但眉目如画,难掩清丽。

    “麻烦了,让一让。”她一边向前,一边开口。

    身边的老妇人瞟了一眼,瞬时眉毛一竖,怒道:“你们沈家人还敢出来!不怕一人一口吐沫把你淹了!丧良心的一家子!”

    其他人听到骂声,纷纷回头看去,口中吐出的话几乎和老妇人别无二致,大体都是谩骂辱人的。

    女子眼神倔强,执拗地反驳:“我爹是被冤枉的!沈家是冤枉的!”

    如果眼神可以吃人,想必女子此时已经只剩骨头了。她细而脆的声音被淹没在他人的怒骂中。

    她有些无助,却咬紧牙关坚持。她是沈知越的独女沈竹音,只有她能救父亲了。

    可要怎么救呢?

    沈竹音望向那台即将落地的八人大轿,那是她的希望。听说柳御史年轻有为,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她要求他,为父申冤,还以清白。

    一只白皙且骨节分明的手缓缓掀起轿帘,接着一名挺拔如松柏,清朗如明月的男子从轿中走出。

    沈竹音睁圆杏眼,登时方寸大乱,如遭雷劈。

    怎么会是他!

    原来柳御史的“柳”竟然是柳清渠的“柳”!

    原本充满希望的眼神倏时黯淡,失去光彩,但一想到在狱中受苦受难的父亲,她一双脚就没办法后退,却也不敢前进,定定地钉在原地。

    柳清渠下轿后的第一眼就看到了沈竹音,在人山人海中,千万张面孔中,一眼辨识出她几乎是一种印在脑海里的本能。随之而来的是压抑不住地愤怒,那是漫长岁月里酝酿出的果实,在愤怒的表皮下,却包含许多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但也仅仅是一眼,柳清渠便收回目光,面无表情,一派从容,在现任县令的寒暄客套下,步入县衙。

    沈竹音再次见到柳清渠是在三天后。她规矩地跪于堂下,柳清渠一脸漠然地高居公堂之上。

    两人相隔不过数尺,却有着云泥之别的身份地位鸿沟——

    他是高高在上的主审官,她是卑微伏地的嫌犯之女。

    今日传她前来,仍是为了调查倒卖赈灾谷米一案。

    松安县衙公堂之上悬挂匾额“明镜高悬”,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气势非凡。十六位捕快分列两排,手持杀威棒,挺直身板,神色肃穆。

    在刚步入公堂时,沈竹音曾经抬眸飞快地瞧了眼柳清渠,他和记忆中大不一样,昔年他是个嘴角含笑,一团温和的少年人。而今他高坐公堂之上,身着藏青色官袍,纵然人静默不言,一双眼也透着凛然的威压,周身散发肃然之气,令人生畏。

    她恭敬地跪着,试图将心底的慌乱与担忧压下。

    柳清渠望着堂下的女人,她身形消瘦,背脊笔直,低头垂眸,微翘的眼睫遮住了情绪。不过四年光景,曾经那个娇蛮活泼如夏花般灿烂的少女,如今被现实折磨得已然有败落的迹象。

    他已经听说了她的事。四年前,他离开沈家后,她如愿嫁给顾长昭。据说这对夫妻也曾恩爱过,后来倒卖赈灾谷米案事发,顾家为了撇清关系,避免沾惹祸事,就让沈竹音和沈知越断绝关系,但沈竹音怎么会肯。最后,顾家以其无所出为由,扔给她一纸休书。

    柳清渠在心里冷笑,沈竹音,当年你为了嫁入顾家,千百般羞辱于我,如今被顾家这般对待,可曾后悔?

    一旁的县令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柳清渠的神色,县令原以为,这柳御史不过是来走个过场。毕竟如今证据确凿,原来的县令与沈府管家均已画押认罪。这位御史大人却要升堂重新审问,这是何意?

    莫不是要替那位至今喊冤的沈知越翻案。县令心里一惊,心思翻转,各种思量。他的目光不由地转向堂下跪着的女子。

    正跪着沈竹音手指下意识地蜷缩,指尖顶住掌心,努力令自己平静下来。

    同时,她内心也怀有期待。她寄希望于柳清渠的为人,不会因为那些往事苛责于她,牵连此案,秉持着事实真相,还她父亲清白。

    “堂下何人?”

    柳清渠的声音清冷,如金石相叩,辨不出什么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