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章 话青梅

    小祝村祝老二家三间茅草屋里,乌泱泱地围了不少人。

    外头一声惊雷平地炸起,一面是路过来躲雨的人,一面是等着老二媳妇生产的人,倒是将这四野八乡的乡民都聚在了一处。

    莫大娘探头瞅了眼乌云翻滚的天空,纳着鞋底躲着大雨,低声嘀咕道:“从早上就开始发动了,这都疼了快两个时辰,怎么还没生?”

    刘三嫂子跟着也有些慌了神,“不会吧,连稳婆可是我们这十八乡里最好的稳婆。不过说来也怪,好像从老二媳妇要生,这雨就没停过”

    女人们在这屋忙着手上的活计,你一言我一语,替里屋还没落胎的老二媳妇担心不已。外屋子离得远些,男人们聚在一块,听着断断续续的哎呦声干着急。

    “这春雨都停了半个月了,眼见着庄家苗要跟不上返青,没想到这时候下了大雨。”村长嘴里叼着大旱烟,嘬着伸手接向外头,“就是这雨再不停,只怕今年的庄家要遭殃了。”

    庄稼汉们听了村长的话,拄着农具坐在一旁,满脸忧愁,看着那没头没脑,倾泻入注的大雨。

    说来也蹊跷,连接旱了十几天,眼见着苗就要干死,大半年就要颗粒无收,小祝村的人都已经聚在一起,商量着去山里挑点水救救苗。谁知今天本来是个好好的艳阳天,去干活的人正准备去地里,竟突然下起雨来。

    更巧的是,这雨将村子里大部分人留在了祝老二家,老二媳妇迟了好些天,也在这时候发动了。

    于是乎,满村的人留在祝老二家,一边等着雨停立刻去蓄些水,一面等着这个娃娃生下来。

    连稳婆给躺在床上的祝老二媳妇扶着姿势,今早她本来是准备去给临村的金娃媳妇看看胎的,路过小祝村突然想到上次给祝老二媳妇接生的红布还没送来,便顺路拐了一遭。刚到村口,就听天上一阵轰鸣,没带雨具的连稳婆紧赶慢赶加快了脚程,可还没到祝老二家门口就被请了进去,说要生了。

    两方人没想到这么巧,想着祝老二媳妇也迟了数日,便再不耽搁,齐齐进了屋里。

    连稳婆在她的腿间数着号子让她用力,一盆又一盆的热水换进来,还好今天人力够,什么都能换的过来。就是奇怪,这孩子明明什么都挺正常的,怎么就是迟迟生不出来?

    连稳婆满心焦虑,嗓子喊得都有些喑哑,“屁股用力,头要出来了,用力。”

    “哇——”一声嘹亮的喊声,屋子外的人纷纷站起来抬头看去,就见助产的祝大娘擦着汗笑嘻嘻地走了出来,步调都轻快许多:“生了生了,是个女娃娃!”

    “呵!女娃娃好啊,我们小祝村七八年了,总钻出来些浑小子,现在终于有了个女娃娃了!”说话的是村长,此刻也是将烟嘴嘬得飞快:“快将那女娃娃抱出来,给大家伙们瞧瞧。”

    祝大娘也是由衷的欢喜,在满村人一声迭一声的祝福声中,乐得急忙又钻了回去,要把那个新生的小娃娃带给大家瞧瞧。

    见人在门帘里消失了,屋子里不知谁说了一句:“哎!雨停了!”

    果然,大家转身望去,一碧如洗的天空,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弯绚丽的彩虹。

    “这孩子,怎么不哭也不闹啊?”

    小娃娃被包裹在红布的襁褓里,这是这一块的习俗,谁家生了娃,都要由稳婆给块红布,生了后包在外头,图个喜庆吉利。

    听了这个人的话,众人齐齐围了过去,却见那刚出生的小娃娃面色粉嫩,睁着两个葡萄一样的大眼睛,来回滴溜溜地转着,打量着所有人。

    奇怪,寻常孩子刚出生,必然嚎啕大哭,将肺给通气了,这孩子怎么只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哭了两声就老实了呢?

    稳婆也觉得奇怪,抱着她在怀里来来回回地检查着。

    女娃娃黑耀石般的眼珠子,一眨不眨地略过所有人,湿漉漉的好似汪着一泉清澈的湖水。其中倒映出些许的神秘色彩。

    有人不合时宜地悄声怀疑:“莫不是个傻得吧?”立刻被他的媳妇一肘倒了回去。那人哑口,但是房子里的人还是听到了,一时间,几家欢喜成了几家忧,莫非这孩子真是憋怀了脑子不成?

    连稳婆“啧”了一声,眉头几乎拧成一团,这白胖的一个孩子难不成真在她手里接生坏了?

    不大的茅屋瞬间气氛沉闷了下去,正当祝老二家的人红着眼眶就要抹着眼泪的时候,连稳婆怀里的孩子突然“哇哇”地小声哭闹起来,声音不大,猫儿似地嘤嘤啼哭着。

    一瞬间,茅屋听到哭声后又立刻鲜活了起来,祝福声不止,祝老二家也一扬笑脸,乐得接过孩子,嘴角都咧到了耳根处。

    “恭喜恭喜啊,喜迎千金,祝家是个有福的!”

    “这小祝村多久没淘到个女娃娃了,哎我说祝大娘,你看我家狗娃今年也才三岁,乖得很”

    “去去去,你家狗蛋就差没上房揭瓦了,要我说,我侄子那才叫一个漂亮!还去书堂上过学咧!”

    小祝村难得迎来一个女娃娃,看模样也是个机敏聪慧的,这让小祝村那些家里有男娃的立刻拥了上来,争抢着要给自家的孩子定个娃娃亲。

    祝大娘笑得满是欢喜,将娃娃交给祝老二送进她娘那里:“这小娃娃才多大呀,来来来,今天我家有喜,各位都一定要留下来吃个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