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75、追究

    075

    信中,钱县令语气谦恭地讲述了写这封信的原由:

    儿女求学的事,是与家眷在来往信件中谈及,他亦没对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深究,直到这几日,一位在京城的友人去信给他,他才知道家眷在京城走动的是名声在外的五个书院。

    知情后,他即刻派下人赶赴京城,接母子三人回京。

    他是想,自己只有治理一县的本事,对名扬天下的人物,向来不敢生出高攀的心思,而且揣摩得出,昔日的董探花,并没有与早成末路的亲人恢复来往的心思。

    末了,他说,若此事给董公子带来不快、烦扰,定会从速进京,登门致歉,听凭发落。并且承诺,日后定会管教好家眷,如无必须进京的要事,都不会让他们离开陕西。

    蒋徽一目十行地看完,笑了笑,递给董飞卿:“你真得看看。”

    董飞卿接过,看完后一笑,“等会儿给他回几句话。”

    蒋徽赞成地点了点头。

    钱县令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可见是明白事理的。

    这种人,要比逮住机会就顺杆儿爬的人强了百倍——那种货色,是不能理的,不论你是让他如愿还是给他难堪,他都会认为找到了机会,用寻常的那些规矩、繁文缛节揣测你会顾忌什么,从而借题发挥,成为跳梁小丑。纵然整治起来不大费力,但总免不了让董飞卿这种事被闲人们说长道短。终归不是面上增光的事,能免则免吧。

    归根结底,他生母的事,双方忽略,世人也就随之忽略了,这才是最好的局面。

    用过饭,董飞卿去了书房,斟酌过措辞,写了一封回信,不过寥寥数语,语气淡漠地表明态度:钱太太带儿女来京的事,权当没发生过,日后仍如以往,互不相干。

    蒋徽沐浴的时候,郭妈妈隔着帘子轻声问道:“公子与钱太太那边的事儿,您怎么说归您管了?”

    “就是归我管了啊。”蒋徽说道,“我早就跟公子说好了。”问过他的态度了,他不会认回钱太太;也得到他的允许了,与钱家有关的事,交给她料理。

    郭妈妈放下心来,“那还好,我刚刚担心……”

    蒋徽笑道:“担心我闲的没事,要碰费力不讨好的事?”

    郭妈妈诚实地道:“是啊。”

    “不会的。”蒋徽和声道,“越是与他相关的事,越要避免那种麻烦。好好儿的日子,做什么往坏处过?”

    这个月起,董飞卿开始给部分学生上课,日子是每月上旬的二、四、六、八下午。原本想上个月就开始授课,因着日期必须是固定的,便推迟到了这个月。别的时间,他要着手别的事宜。

    满心盼着他讲课的学生共二十六名,抱负都是考取功名,来到书院要学的,自然是正统学问。

    董飞卿采取的授课方式,是学生提问、他解答。

    学生们为了避免他浪费时间在琐碎或是不相干的问题上,自发地在每次上课前分别写出自己要请教的问题,再列明提出人数较多的问题,按人数多少排出顺序,在课堂上逐一请教。若是时间还富裕,便可随意提问了。

    第一次上课之前,学生都有些紧张:董飞卿的性情,人们说法不一,他们没法子猜测出他在课堂上是怎样的意态,要是神色冷峻,那他们就要做好战战兢兢听课的准备了。

    而事实上,董飞卿神色温和,落座后,仪态放松而优雅,讲解问题时言语简练,生动有趣,视线会照顾到每一个用心聆听的人,讲解完之后,若留意到有人仍是神色困惑,便唤对方的姓名,让他道出仍是不懂之处。

    这些都是让学生意外而又欣喜的:课堂上的氛围很轻松,他态度又温和耐心,见解亦是完全秉承于首辅程询——他们之所以慕名前来,正是因为知晓程询等同于他的授业恩师。

    而算上惊喜的,便是他在讲课之前就记住了他们二十六个的名字,且不会把名字与人弄混。虽说这对于过目不忘、聪明绝顶的董探花来说是小事一桩,但他若在初期顾不上用这点儿工夫,也是人之常情。

    这是董飞卿给予新的差事和学生的一份尊重,每个人都觉得特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