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七章:初登华山

    自从华夏子老师走了以后,大禹还是每日读书练武。只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是缺少点什么东西,总是提不起精神。

    谁知,福不双至,不单行。半年以后,母亲忽然病倒了,大禹每天煎汤、熬药,伺候在母亲的床前。也托人给父亲捎去了信。

    女嬉生大禹时,因为是坼背而生。所以留下了病根。身体日渐虚弱。一日,母亲把大禹叫到床前,嘱咐到:“我这个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死后,你要去找你的爹爹。你爹爹年过半百,岁数也大了。整天在外面奔波治水,吃尽了辛苦,也没有一个人来照顾他。他的脾气又不好,又不听别人的劝告,使我放心不下。我死以后,你去帮助你爹爹,早日治服洪水。治完水,回来到我的坟前,告诉我一声,我就放心了。”说完了这句话就与世长辞了。

    大禹跪在母亲床前,放声大哭。直哭得天昏地暗。玄弓和黄戈二人极力相劝,许久方才收住哭声。

    大禹虽然有主见,但是家中出现了这么大的变故,也不禁心下茫然。幸亏有玄弓、黄戈二人帮助料理了丧事。

    爹爹处也不见回信,大禹便决定,按照母亲生前的嘱咐,去找父亲。玄弓、黄戈二人也遵照老师临走前的吩咐,要跟随大禹一起去帮助崇伯治水。

    大禹到母亲的坟前磕了几个头,哭了一回,站起身,大步踏上了东去寻父之路。

    玄弓、黄戈紧跟在大禹的身后。大禹走出家门,像一只飞出笼子的小鸟,感到蓝天是那么地高远,大地是那么地宽阔。看到什么都感到新奇。张大了嘴巴呼吸新鲜空气,张开臂膀要拥抱大自然。时而奔跑,时而跳跃,时而呼喊。一会儿喝一口清洌的山泉水,一会儿折一枝绽放的木棉花。一派少年人的纯真天性。

    三个人边走边玩,一边欣赏着沿途风光。往南边看,是横亘东西的太白山,巍峨高耸,苍翠葱笼,朵朵白云飘浮在山腰,山上青松翠柏,绿树掩映,山尖上白雪皑皑,发出耀眼的光辉。往北面看,是清清的渭河水,自西向东蜿蜒流过,中间是广袤的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富庶安宁,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这一天一行三个人来到了华山脚下。黄戈指着前面的山峰说道:“这就是少华山了。过了少华山就是太华山,太华山也叫华山,是五岳中的西岳。

    华山的主峰在南峰,也叫落雁峰,其次还有北峰云台峰,西峰莲花峰,东峰仙掌峰和中峰玉女峰。华山以险,陡著称,以奇拔峻秀冠于天下,故有奇险天下第一峰的美誉。”大禹听得心驰神往,恨不能一步登上华山。

    第二天,他们来到了华山脚下,向山下的人家打听后土的住处,可是没有人知道。大禹说道:“咱们还是上山吧,说不定后土老师还在山上住呢。咱们一边爬山,一边打听吧。”

    于是三个人一齐寻路上山。三个人从华山的西麓、幽雅的玉泉院出发,沿着清冽的山溪而上,经过五里关,莎萝坪,毛女洞,到达回心石,黄戈说道:“据说,胆小的人到了这里,就再也不敢往上爬了,只得回心转意往回折返了。再往上走就是险径千尺嶂和百尺崖了。自古华山一条路,指的就是这里了。”大禹顺着黄戈的手指向上看去,果然见山路狭窄,只可容一人攀行,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奇险无比。

    大禹自从将黄帝混元功练成之后,武功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登高山如走泥丸,涉大川如履平地。玄弓、黄戈二人的武功也已达到了一定境界。所以华山的奇拔险峻,在他们的脚下就是小菜一碟。

    三个人一路登上了华山主峰落雁峰。放眼四望,华山诸峰尽在脚下,清清的渭河像一条银链,自西向东从眼前流过,黄河自北向南,一路从黄土高原上汹涌澎湃地一泻千里,流到华山脚下汇合了渭河以后,在风陵渡拐了一个大弯。然后又滚滚向东流去。

    大禹等三人只顾贪看景色,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下来。玄弓问道:“大禹,我们怎么办?是留在山上过夜呢?还是贪黑走下山去呢?”大禹是小孩子天性,喜欢冒险,喜欢挑战,于是说道:“在山上过夜枯燥无味,不如我们贪黑走下山去,那有多刺激。“玄弓、黄戈二人齐声应道:“听大禹的,我们就贪黑下山。”

    俗话说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华山本来就奇险无比,以奇险天下第一峰闻名于世。白天尚且不好走,这黑天下山,更是可想而知了。虽然三个人都有武功在身,又年轻体健,心明眼亮,然而,想要安安稳稳地下到山下并非易事。

    他们从东坡下山。走着走着,天便全黑了下来。昼伏夜出的动物也开始出来觅食了,从前面传来了几声咕,咕,咕的叫声,从后边又传来了几声呱、呱、呱的叫声,几只夜行的小兽瞪着发出绿光的双眼,注视着三人,过了一会儿转身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