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五十一

    岗田真是大变样了。一座崭新的城市已经奇迹般地崛起。岗田港设了海关,开通了至香港的直航汽垫船。连接特区的高速公路早已通车,前往省城的高速公路正在施工。五年前江海生和赵小龙开着车为之送过沙石的一处处工地,大都变成了霓虹灯闪烁的高楼大厦,就连江海生当年受伤住过的人民医院,也变成了一座12层的新大楼。除了西面的老街,整座新城几乎看不到过去的痕迹了。

江海生对赵小龙大发感慨:“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呀!”

赵小龙酸楚地说:“咱当初要是带着车队坚持下来,今天是不是也发了?”

江海生想了想:“也许吧,——至少不会比在国外挣得少。得承认,在当今的世界上只怕再也找不到哪里能有比我们中国更好的发展机遇了。”

赵小龙问:“咱们现在还算不算抓住了机遇?”

江海生说:“当然算!可能也是最后的机遇了!”继而,又分析说,“现在看来,岗田的基础设施和大规模的城建工作已经完成,舞台已经搭好。政府为了吸引投资,一下子全面放开了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咱们这些小投资者的机会就来了。好好干吧,我的政委,胜利在向我们招手!”

事实证明,江海生的判断不错。

从1992年底开始,随着新一轮经济*的启动,更由于岗田市政府放宽房地产政策,全国各地大批中小投资者背着自己的钱袋全涌到了这座新城,万众一心炒地皮,建小楼,炒小楼。和海南等地不同的是,岗田市的建筑用地允许私人自由转让,而且,计价单位不是亩,是平方米,最小的地块竟有50平方米的,带个十万、二十万来,谁都可以买块地做做有产阶级。高峰时期,岗田市中心的地卖得比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都昂贵,据岗田市国土局权威人士说,已快接近东京的地价了。与此同时,这座常住人口只有20万的新兴城市,竟有31万人在建小楼。

是一种很特殊的小楼,只怕在全世界都不多见。占地面积大的不过百十平方米,小的仅50平方米,却一建就是六、七层高,像一座座碉堡。此类碉堡满城都是,全在繁华大街的高楼大厦后面。几乎每条小街上都有许多小楼在施工,大厦的阴影下,四处灰蒙蒙的,日夜喧嚣不止。

为了抓住这次发财的历史性机遇,从到达岗田的第二天开始,江海生和赵小龙就紧张地忙活起来,先是花3000元买了份50万的验资报告,成立了一家“海龙置业公司”,后来就忙着租房子,招兵买马。

租下的是新华街上一座新建小楼的底层,月租金仅800元。这小楼一层就是一套三居室,江海生和赵小龙既在这里办公,又在这里住宿。客厅的墙上很正经的挂着营业执照,营业执照上赫然写着公司性质:私营,注册资金50万。

这拥有“50万”的公司仅有一张办公桌和一把老板椅。

开张那天,江海生一屁股坐在老板椅上,赵小龙就只好坐简易沙发了。

赵小龙有些不满,建议说:“海生,还是再买套办公桌椅吧,咱两老总起码得一人一张桌子吧!”

江海生不干,摆着手,连连说:“要艰苦奋斗,要艰苦奋斗!小龙,咱说好,谁谈生意,这张桌子谁坐。”

赵小龙问:“要是都不谈生意呢?”

江海生说:“我白天坐,你夜里坐嘛。”

赵小龙哭笑不得:“我他妈有毛病呀!”

江海生严肃起来:“好了,不开玩笑了,海龙公司——海生、小龙两合公司正式成立了,崭新的生活开始了,政委呀,说说吧,下一步我们该干啥了?”

赵小龙说:“这还用问?买地盖房呗。”

江海生说:“错了吧?错了吧?咱俩谁懂盖房?就算盖鸡窝咱也得先实践实践吧?咱就这点血汗钱了,还经得起穷折腾吗?再说了,光是盖房,咱成立这个私营公司干啥?”

赵小龙说:“是呀,我也不太明白。”

江海生从老板椅上站了起来,在客厅里走动着:“用咱公司的名义招兵买马,揽活,替人家盖楼,赚下了钱,又取得了建筑经验,再正经盖咱的小楼!这叫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万无一失!”

赵小龙赞叹说:“海生,你真是成熟多了,这样好,更没有风险了。”说着,自己一屁股坐到了江海生刚让出来的老板椅上,脸一变,马上端出了一副老板的架子,“好,海生同志,你继续汇报吧,请坐,那边坐!”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安装最新版。】

江海生只好坐到简易沙发上了:“不过,地还是要先买下来,现在地便宜。”

赵小龙点点头:“这我赞成。江老板,咱们是不是分一下工,这几天,你重点抓队伍组建,我去看地买地……”

江海生同意了。

当天,赵小龙满城溜着去看地,江海生便在新华街上四处张贴“招工启事”。

没想到,启事贴出去不到两个小时,许多应聘的打工崽都跑来了,来势凶猛,竟有几十人之多。这时,赵小龙看地没回来,江海生有点慌了,堵在房门口,不让打工崽们进来。

打工崽们聚在门前乱哄哄地叫:

“哎,不是说你们海龙公司招聘吗?”

“哎,这位先生,你是不是老板?”

“叫你们的老板出来!”

…………

江海生顾不得答理,灵机一动,从人群中拉出一个男青年:“你过来。”

男青年挤到江海生面前,递过一张纸头:“老板,这是我的简历。”

江海生接过简历,看都不看,就装到了口袋里:“你被聘用了!现在你的任务是,拦在门口进行初审,再把这些人的简历都给我收进来。”

男青年受宠若惊:“好,好,——哎,老板,你记住,我叫姜汤。”

江海生很严肃地说:“好,姜汤同志,你要严格把关,一般的歪瓜裂枣就不必让他们见我了!”

有了第一个兵,江海生这老板当得像那么回事了。姜汤不断地往屋里送简历,带人进来谈话,还忙中偷闲,讨好地给江海生不停地泡茶续水,让江海生有了很大的自豪感,说话的声调渐渐地就带上了厚重的尾音,那尾音的份量绝不止50万。

招聘顺利结束,到了晚上,江海生在和38人见过面后,留下了12份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