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96章 定不辱祖师爷威名

    堂堂都指挥使的面子就是好使,虽然来找吴王渡作保的人依旧不多,按理说拿着照身贴就能登记。

    甚至登记的地方也不远,府衙就在王都,下了值骑马跑一圈就到,可大多还是要征求一下家里人的意见。

    吴王渡也不急,要是就凭两句话就能解决七千人的婚姻大事反而太草率了。

    那些女子住的地方也多了许多休沐的军士过去‘闲逛’,颇有些上巳节时男女出游时的景象。

    给工匠规定的三天时间也已经过去,吴王渡打着哈欠来到了河边的作坊,一排金闪闪的大炮已经一字排开。

    铜制的大炮颜值确实高,看着一门门昂首挺立的炮身,吴王渡也忍不住上前挨个摸了一下,果然巨舰大炮才是男人的浪漫。

    只是可惜吴王渡没有画炮架,这些人的炮架就做的千奇百怪。根本不符合仰角,也难怪,这玩意没接触过的人肯定不懂,他们还以为能动就行。

    “袁钊,你去。先测一下炮管合不合标准,不合标准的可以直接撤下去了。还有重量,偏差超过三十斤的也可以撤下去了。”

    “测完之后,挨个试一下,平射看一下各自的射程,然后火药填装逐渐增大,直到炸膛为止。”

    “知道什么是平射吧?”

    吴王渡喊过工匠们在地上画了一个圆。

    “一个圆是360度,半圆就是180度,半圆再切一半是90度。火炮平射的话炮弹会越来越低,射程也会近,而如果抬高炮口到一定的角度就会增加射程。”

    “我把这个称之为仰角,一般来说,你们在做炮架和螺杆时,仰角最大应该是10度,这样炮弹能射到将近四里的距离,而仰角5度时大概是三里。”

    “再提升仰角大概能射到五里半的地方,这也大概是炮弹最远的距离,只不过已经没了准头。而如果你们是严格按照我的图纸去做,二里之内的目标应该是指哪打哪。”

    “当然,这是我给你们画的大型火炮的图纸,小型的要近一点。”

    仰角并不难懂,老练的弓弩手们都知道大概抛射的角度所对应的射程。这些人自然也懂,只是没有这么精确,更没有什么测量单位。

    甚至有些工匠就取巧了,打造炮架时自然放平就有些角度,还想着能打的更远。

    当吴王渡提出度这个测量单位时,不少人啧啧称奇,统一度量衡可不是个简单的活。

    一共十三门大炮依次点燃了引线,袁钊负责把大炮都调成平射,军士点完火也都退到几十步开外。

    这几天还是出了不少炸膛之类的事故,好在大家都了解这玩意有多危险,还没人出事。

    连续十三次炮响,顿时雷声大作,硝烟弥漫,炮弹飞到一二里地开外,落地之后又像打水漂一般弹起又落下,直到缓慢的停下。

    吴王渡突然想起那个时代就有人曾经试过用脚去停下滚动的已经很缓慢的炮弹,可惜一辈子只能用左右脚试两次。

    专门配给小作坊的军士们把‘步规’套在两个脚腕上开始一步步的测量,一‘步规’就是五尺,也算是个办法吧。

    其他工匠用来测量的工具也多半都是用的,‘步规’换算而来的各种尺子。

    “第一门王平所铸,炮管内径合格,长度超一寸,用料超15斤,射程160丈。”

    才五百多米,吴王渡摇了摇头,不过心中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在发射时吴王渡就看到这些人用的火药全是粉状的,只有袁钊用的颗粒。

    粉状火药全都堵塞在一起,根本就没有充分燃烧,自然射程就近,实际上吴王渡那句话也算是说了一半,在用火药相同,而且火药都燃烧完时,燃烧的越慢射程越远。

    可显然这些人根本就没听进去,更别说再去细想吴王渡说的还有什么深意。

    “第二门张淼所铸,炮管内径合格,长度合格,用料超20斤,射程158丈。”

    “第三门......”

    ......

    “第十三门,袁钊所铸,炮管内径合格,长度合格,用料少三斤半,射程290丈。”

    这些人还是有点东西的,至少内径全部合格,可用料和长度都有偏差,显然这不是什么误差,而是想耍小聪明,袁钊那种才是完全照着做的。

    不用吴王渡评说,其他人也都知道最后的结果了,可他们不敢相信差别竟然几乎是两倍。

    “他使诈!他用的火药和我们不同!”

    还是有人发现了。

    “把各部所用的火药和炮弹都拿上来看。”

    火药和炮弹都依次拿了上来,炮弹虽然也都是各自造的,可都差不多一样,显然自己用的,谁都不会去粗制滥造。

    火药也是一样,这些人都会造,基本也没差别,除了袁钊做成了颗粒而已。

    “大人,我不服,凭什么他用的和我们不一样!”

    “你有什么好不服的?我昨天说的你们都没听进去,我说了燃烧的慢会增大威力,你们谁听进去了?既然不服,那就拿着袁大人的自己再试一遍。”

    清洗炮膛之后又是一轮发射,可惜除了几个用料多加长炮膛的,依旧是袁钊射的最远。毕竟影响射程的还有火门和各处细节,以及内部的打磨。

    袁钊的火炮吴王渡最为满意,因为很显然在造的时候就多用了点料,内径厚了一点,给打磨留下了空间,那些人显然没注意到,甚至都没怎么打磨。

    铜料确实要平滑,不打磨也问题不大,将来批量产肯定不能每门都这样搞,可这是要造模具啊,也只有袁钊生怕丢了吴王渡的脸。

    在这个尊师重道的时代,吴王渡那句‘别丢了我的脸’算是最重的话了。

    “看到了吗?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心里都在想什么,我说了,两百年之内,不许质疑我说的话。”

    “那些射的更远的,你们偷偷加长了炮管,多用了铜料,堂堂大国工匠却投机取巧。只有完全按照我给的尺寸,造出来的才会是最合适的。”

    看着他们依旧有些不服,吴王渡有些生气,这洛国主也太惯着这些人了,鼓励工匠是好事,可要是整出一群老爷来,那以后军械司和军队少不了矛盾。

    哦,是了,他们将来都要入军籍,那就没什么矛盾了,谁要是偷懒造的不好之类的,自然有兵部的大佬磨刀霍霍前来问罪。

    “加大装药量,直到炸膛!”

    吴王渡知道该放大招了,那些人的炮肯定没有原原本本按照吴王渡说的制造,别的不说,连重量都有偏差,这些在射程上看不太出来。

    可一旦发射的多了,炮弹的精度就会偏的没影,而且也达不到应该炸膛报废的使用次数。

    想想吧,本来上边说这批火炮,发射一百次之后精度就会变差,两百五十次就会炸膛,让军士们发射两百次之后就拉回来报废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