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6章 常学勤其人

    “他是上世纪80年代正儿八经的名校本科生,江大的历史专业毕业。”

    “毕业那一年,省里专门选了一批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厅局等各部门,以提升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程度,增强知识化水平,他就是其中一位。所以,他本来是要留在省里的。”

    “就在分配的时候,我们的老书记听到这个消息,专门跑到省里蹲守,求了一个星期,才把他要到,连带着他的爱人也带了下来。当时老书记可是高兴了好一阵。”

    “正是这样的缘由,他一下来就被老书记作为重点对象培养的,按照老书记的话说就是锻炼几年当县委书记用。”

    “那时候,市里对他是真的超常规提拔啊。第一年是干事,第二年就是副乡长,到了第三年就当了乡长,乡长干了一年就当了党委书记。”

    “也正是这种超常规提拔速度,影响了他后续的发展路径。毕竟所有人都看着他、盯着他,甚至看不惯他,巴不得他出岔子。”

    “不过,回过头来看,老书记的选择是对的。这名同志的能力很强。举个例子,当年县里的经济非常困难,不要说发展,保持运转难度都很大,所以鼓励全县大搞创收。”

    “其他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敲敲边鼓、喊喊口号得过且过,完全一副等靠要的想法。而他与众不同,跑到沿海把乡里在沿海务工的农民工召集起来,成立了包工队,承揽各种施工业务。”

    “小到猪栏、牛栏等附属用房,大到马路、房子全部干。他帮着拉业务,从乡里到县里,到市里,再到市外,他都会利用自身资源去拉。久而久之,包工队一步步发展成了建筑集团公司,国家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也就是现在我们市的明星建筑企业——临州建筑。”

    “当年很多人怀疑过他,认为他参股或者收了好处,否则凭什么这么卖力?也确实查过他,都被证明为诬告。为了此事,临州建筑的老总特意从江州跑到市里来拍桌子,说:老子一包烟他都不肯接,查什么查?”

    “也正是这份历史渊源,我们说的话,临州建筑都不怎么听,毕竟人家的业务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州。而他的话,临州建筑是真听。去年,临州大道改造,临州建筑全程垫资,就是他协调的。”

    听到这里,李庆云很好奇:“这样的干部怎么不放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去了?”

    “书记,这就是这名同志的最大问题了。只会埋头干事,不会抬头看路。很多人认为这人能力是有,但是太傲气,不太合群,在干工作的时候也确实得罪了不少人……”

    李庆云:“哦,真不合群?”

    “呵呵,也不能说是不合群,是性格使然。熟悉的人就知道,他这人干出的成绩从不主动去报告,就让它埋在材料堆里,问一次汇报一次。不像有些人,事情还没有干,拿着计划到处吹嘘、邀功。”

    李庆云:“这倒是稀罕啊。”

    “是啊。上一任的雷保就很不喜欢他,把他压在常务副县的位置上好几年。他能够到市里来,还是老书记朝雷保发了一顿脾气。”

    李庆云:“原来是他啊……呵呵。”

    雷保因为经济问题落马了。

    “其实像临州建筑这样的典型例子,这名同志身上还有一些,有的大、有的小。比如仁和县对接沿海的蔬菜基地也是他任上搞的。目前,这片基地已经是沿海主要蔬菜供应基地之一,也是仁和县的主要农业产业项目。”

    “其他市州临近的几个县过来学习考察后,也有样学样大搞蔬菜基地,想抢仁和县的供应份额,结果份额没有抢到,反而成为了仁和县的供应基地……”

    “呵呵……”说到这里,与会之人大多笑了起来。

    李庆云:“这个我去看过,很有代表性的项目。仁和县的同志也和我解释过,市场需求的黏性决定了他们的主导地位。蔬菜本身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相同的品质,相近的价格,自然先到先得,后来者吃亏。”

    “对,说句题外话,当年他调市里的时候,是半夜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