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2章 骆秉章调兵遣将2

    骆秉章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伯涵(曾国藩的字),此次紫打地会剿石逆所部,未能成功。

    盖因石逆所部之精锐,战力突然暴增,竟以两千悍匪,连败唐友耕部、杨应刚部,总计八千余官军精锐。

    且皆为正面肉搏之战。今石逆所部渡过大渡河,向四川成都挺进。

    若任其进入四川平原,恐成刘备第二,兄也恐性命不保。还请伯涵将鲍超与所部霆军借兄一用,救兄性命。”

    骆秉章写完信后,立刻让人骑上快马,坐快船,顺江而下,把信给曾国藩送去。

    他知道这事关系重大,一刻也不敢耽搁。

    同时他心里也明白,曾国藩是个聪明人,只要看了他的信,就会明白他的请求有多么紧急和重要。

    嘉定府(今乐山市),是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的交汇处,在乐山合流后,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

    所以从嘉定府向东,坐快船去找曾国藩,也就三到四天时间,就可以见到曾国藩。

    所谓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说快船从白帝城到江陵,这千里的距离,只需要一个白天。

    顺江而下,在长江上面的速度,一日千里轻轻松松。

    骆秉章给曾国藩写完信后,开始思考着如何就当前局势调集兵力。

    他明白,即使慈禧同意了他的调兵请求,把鲍超的霆军调入四川,这一套流程走完下来,恐怕也要两个月的时间。

    而眼下的局势,显然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于是,骆秉章决定再次给他麾下的各个总兵写信,紧急调集能够作战的部队,以应对当前的危机。

    在四川,骆秉章作为总督,是一把手,有权调集各路总兵。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发出的不是一封信,而是一份军令。

    除了四川之外,云南和贵州也有许多骆秉章的门生故吏。

    他决定先调集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的兵力,共同遏制石达开的发展。

    同时,骆秉章也密切关注着鲍超的霆军动态。

    他相信,只要鲍超的部队能够尽快抵达四川,与当地的军队联合起来,一定能够一鼓作气,剿灭石达开所部,结束这场动乱。

    首先,骆秉章给刘岳昭写信,让刘岳昭部到嘉定府集结。

    刘岳昭是湘军名将,与石达开交过很多次手,所部战斗力极强,比唐友耕部巅峰时期的战斗力还要强上几分。

    本来刘岳昭如今正在贵州镇压苗民暴动。

    但骆秉章为了拔出石达开部这个危及四川全境的楔子,所以贵州的苗民暴动,只有暂时先搁置了。

    其次,骆秉章给胡中和写信,让胡中和部到嘉定府集结。

    胡中和这个人,也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剿匪多有功绩,其部战斗力较强。

    最后,骆秉章给何胜必与萧庆高写信,让他们到嘉定府集结。

    去年,何胜必打了一场大胜仗,同治元年(1862年),何胜必攻克青神,追贼宜宾,擒贼头目周廷光。

    与胡中和一起诱擒李永和。

    今年(1863年),汉中被太平军围攻,现在的何胜必正准备与萧庆高一起,驰援汉中。

    何胜必部与萧庆高部的战斗力一般,打强敌不行,打弱敌,一打一个准。

    原本的历史上,这两人今年去汉中与太平军作战,双双战败,全部革职留用,而当时汉中的太平军统帅,主要是陈得才

    陈得才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之叔。金田起义后参加太平军。后隶陈玉成部,是陈玉成的嫡系部队,战斗力非常强。

    1863年在汉中,陈得才与赖文光、蓝成春等进攻汉中府,激战数月,屡败清军。清总兵贺兰贵、萧庆泗及副将李凯章等均先后被击毙。

    八月二十日,太平军克汉中府。二十四日,克成固县。陈得才一路滔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时军威大振,兵力大增。

    历史先不谈,这个时空,骆秉章最后调集了谢国太的部队,命令谢国太到雅州驻守。

    谢国太作为在大渡河边,围剿过石达开的清军杂牌军,战斗力连二流都算不上,比何胜必和萧庆高还要差。

    但是此刻,骆秉章无人可用,也不管什么杂牌不杂牌,三流不三流了,是个总兵都抓来用用。

    骆秉章写完信后,让几个亲信全部一人多马,快马加鞭的送去给各个总兵,做完这一切后,骆秉章才松了一口气。

    随后骆秉章让杨应刚整顿部队,重新招募兵勇,尽快恢复战斗力。

    另外骆秉章还发出告示,赦免唐友耕战败之罪,让唐友耕到嘉定府听命,一律物资补给,人员配置,由骆秉章提供。

    骆秉章深知,在战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而团结和协作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他相信,只要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凭借杨应刚和唐友耕的部队以及他提供的人员和物资支持。

    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起足够的力量,恢复唐友耕和杨应刚两部的战斗力,应对当前的危机。

    同时,骆秉章也密切关注着各地的情况,不断收集情报,及时调整策略。

    他知道,只有通过精心的策划和果断的行动,才能赢得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

    骆秉章对唐友耕的战斗能力和指挥能力一直都很欣赏。

    他知道唐友耕在此次战斗中已经尽力了。

    大渡河北岸的太平军战斗力强大,唐友耕的部队已经在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虽然最终未能取得胜利,但是唐友耕已经拼尽全力了。

    因此,骆秉章决定不再追究唐友耕战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