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 90 章 分粮食、

    第90章

    五百多斤海盐,仲父、伯华、叔申他们一人担着一箩筐,天色初明就出了村。

    这段时间伯华他们天天在碎石地耗着,每天都要一趟一趟把碎石地里的石块往外担,半个月下来,两人肩膀上的油皮都不知道磨坏多少吃了。

    都是吃惯了苦的汉子,往肩膀上搭一块布头,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在碎石地忙活。

    要说难受,还是晚上脱衣服的时候最难受,肩膀上的布料沾在破了皮的红肉上,想要把布料撕扯下来可遭罪了,不过不斯也不行,等肉和布料长在一起之后,那才更加难解决,非得撕下一块皮肉才行。

    仲父也是向着今天是第一次给夷伯候送盐,意义非凡,正好带着兄、弟见识一下,只要他们能在夷伯候那里留下一个大略的印象,以后的路就要好走不少。

    这次庄姬也是大方了一次,给他们准备的干粮是麦饼,让伯华和叔申直呼好吃。

    叔申原本是打算建房子的,因为现在村里的人都忙着煮盐,暂时找不到人帮他建房子,他建房子的打算只能等大家煮盐的事情排上正路了之后再动功了。

    不过只打仲父当上里君之后,叔申作为他的小弟,虽然还没自己的房子,但是已经有两家有意把女儿嫁给他的人家请了人来找嫍姬说合了。

    两家是木沟村的,一家是旁边渔村的,嫍姬最近打算抽空都见一见,早点把小儿子的终身大事定下来,她也能早去一块心病。

    兄弟人一路走,一路聊,竟觉得没费多少时间力气就到了滨城。

    上次仲父已经去过夷伯候府一次了,这次领着伯华他们,熟门熟路的敲响了侯府的大门,守门的家奴记得他,也没多盘问,知道他们是来送盐的,忙让他们在门口等着,他立即进去通报。

    都是说好了的事情,这批海盐大家都是提着一万个小心熬煮的,颜色甚至比仲父上次拿过来的还要白上一些。

    夷伯候看过箩筐里装着的海盐后,心大喜,坐下来跟仲父他们商量好了收购价格。

    以后渔村出产的海盐,只要能够保持住今天的这个品质,一斤海盐按八斤细粮的价格,夷伯候全部都收了。

    这个价格着实不算高,毕竟城里的细盐成色比这海盐差好几分都能卖到十斤粮食。

    但是夷伯候作为滨城的封主,他说八斤细粮一斤盐就是八斤细粮一斤盐。

    好在夷伯候也不是那种特别苛刻的侯爷,知道渔村和木沟村的人都忙着煮海盐,分不出精神出海捕鱼,大一挥,直接免了他们明年半年的赋税。

    当然了,免赋税也是有要求的,那就是以后仲父他们这边出产的海盐,只能买给他,不能私自卖给别人了,当然了,村民们自家平日的消耗不算在里面。

    以后海盐煮出来了之后,仲父他们也不用自己花时间,费力气送到城里了,夷伯候会安排门下的豪商去渔村统一收购。

    仲父他们这次一共有五百一十八斤

    海盐就,换成细粮有四千一百四十斤,上次夷伯候已经提前给了千斤粮食给他们了,所以这次只用给一千一百四十斤细粮。

    不过下一次他们交海盐的时候,就能拿到全额的粮食。

    仲父要了四百斤粗粮、一百斤细粮,剩下的全部换了成了布币。

    以前一整个渔村加木沟村,也找不出两家有布币的人家。

    那时候他们每天都指着海里的鱼、地里的粮食过日子,稍微有点家底的会囤布匹,条件不好的就囤粮食,布币这种不能吃不能穿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市场。

    但是仲父不一样,这段时间他经常往城里跑,自然是知道这布币的好处的,一枚布币才一两重,比同等价值的十斤细粮要轻便不少,相比于粮食、布匹,还是这不怕水,不怕放的布币好。

    仲父之所以敢要这么多布币,也是因为家里还存着十来匹布,到时候要是村里的人不买布币的账,他就用自家的布匹抵账,布币留着自己用。

    要不是村里有一些人家家里已经没有存粮了,他指定一斤粮食都不换。

    当上里君之后,仲父也自发的会为村民们考虑了,他换五百斤粮食回去,供那些家里没有多少存粮的人换,也省的他们再往城里跑一趟换粮食了,一来一回、四十里路呢。

    回去的路上,叔申抱怨了几句,说夷伯候不地道,给的价格太低了。

    这么好的盐,他们自己拿到城里,顺便都能换个十一、二斤粮食。

    仲父对此倒是接受度良好:“虽然我们自己换能够换得多一些粮食,但是我们一个月能产出千余斤海盐,等夏天盐池建好之后,每个月的产出还要翻上好几番,滨城就这么一点大,一个月能消耗两百来斤盐就算是很好了。”

    “我们要想把盐都卖出去,势必要多跑几个城,那得浪费多少人力物力,有那个时间,我们多煮几斤盐出来不更加简单吗?”

    现在行商风险可是很大的,到处都在打仗,外面流窜的流民,匪兵多得很,随时都可能被抢,到时候连人命都保不住,那损失的可就不是一点粮食的事情了。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批发和零售的差别,仲父他们都是古人,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所以需要细细想很久才能想得通。

    也是仲父这段时间长了不少见识,不然现在指定也跟叔申一样,因为夷伯候给的粮食太少了而不平。

    仲父把其的利害关系搬开了,揉碎了讲给叔申和伯华听,他们又不傻,之前只是脑筋没有拐过弯,这会听他这么一分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现在渔村随便一家人,一天随便都能煮出斤海盐,换成细粮就是二十四斤,换成粗粮就是十二斤。

    说到底,只是打些海水回来煮盐,比以往出海捕鱼要轻松、安全得多,哪怕一斤盐只能换八斤粮食,村民们肯也是乐意的。

    不过这些粮食可不是全部都是渔村的,木沟村的人虽然没有亲自煮盐,但是帮着他们砍了柴火,怎么也要分个成,才够木沟村的人在

    砍柴、开荒之余能够吃饱。

    不过这个问题还不是仲父能够一个人说了算的,个细节回去之后还要跟大家商量了才能决定。

    关于渔村和木沟村的发展,仲父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想法了,渔村的人煮盐,木沟村的人要分成,木沟村的人种粮食,渔村的人也要分。

    虽然现在看来渔村能煮盐粮食赚得多一些,但是云初还给了甘蔗、棉花和花生,这些东西每一样的拿出来都是稀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