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2章 蒜地里的农药瓶

    经过王玉喜省长的大力推荐,祥嘉牌红皮大蒜走进了京城的各大酒店,超市,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小餐桌上。

    别的蒜是按斤而卖,祥嘉却按个零售,一个红皮蒜竟卖到了50元。

    消费市场充分证明,大伙不怕商品贵,大家要的是健康,要的绿色,要的是那满口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

    祥嘉红皮蒜,味辣而醇正,其中含晒元素丰富。硒元素是从山坡地的泥土中直接得来,是一种自然的生长环境,不是人工通过配方转基因的东西。天然就是最好的。而且它整个生产收获的全过程不用一点农药,人工提虫,人工锄草,何来农药残留。

    红皮蒜,祥嘉产,比破世界都不怕。京城成了祥嘉红皮蒜最大销售地,是倍受推祟的一线城市。

    韩冬设计了祥嘉红皮蒜漂亮的包装箱,人在衣裳,马配好鞍,一个人首先关注的还是他的外表。万物使然,红皮蒜也要好包装。模样再好,也要鲜花的衬托。

    红皮蒜本来就是白天鹅,决不能以丑小鸭而示人。好的包装,才死对得起它高贵的品质,也是对消费者的一份尊敬。

    由于王省长亲自运作,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祥嘉红皮蒜畅整个北京城。这令其它各地的红皮蒜生产商也跑到了京城销售,尽管卖了不少,但大伙认可的还是祥嘉牌红皮有机蒜,他们的销售还是受限。

    此刻,韩冬没有止步。他又瞄上了上海市场,准备把剩余的货物销往南方市场。南北夹击,让祥嘉红皮大蒜彻底响起来。

    正当韩冬大刀阔斧的时候,一个从省城的打来的陌生电话,让他的脑子一片空白,整个人仿佛从天堂进入了无底的地狱。

    "你是韩冬乡长吧。我是省城《花城》报记者吴为力,有人举报你们上花林红皮蒜种植过程中,私用农药,但隐瞒了消费者,这是对消费者极大的期骗,我报准备就此事向全国曝光,我们报纸不能对此等恶劣行径坐视不管。"

    吴为力在那头气势磅礴,一身正气,又好像言之凿凿,让韩冬有些吃不准。

    "吴记者,我看这是对我们的诬陷。我们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都有人监管,都按照生产规范作业,从根本上杜绝了农药进入基地的途径。这是别有用心的人对我们的栽脏。"

    韩冬回答的中规中矩。

    "韩乡长,事实就是事实,我们记者就凭事实报道。这里可有实际用药的照片,信不信,我立马能让它明天见报。见报后的后果,那是严重的。韩冬同志。"

    韩冬猛的一惊:眼下正是红皮大蒜销量的黄金季,一篇阴面报道,别管它真假与否,对消费者那是一种致命的误导。多日的辛劳,多日的品牌就会顷刻而逝。红皮大蒜再想东山在起,那就难了。消费者买的不仅仅是商品,而买的是生产商一颗不欺诈的心。

    他要阻止这次行动。

    "吴记者,有话好好说吗。我今天立刻赶到省城和你见个面,你看安排哪合适啊。"

    吴为力这才有了一丝的亲切感。

    "好吧,领导正急着让我筹集有价值的稿件呢。你既然要来,我就先缓缓,向你再了解了解情况。那晚上,我们在南京路上的左岸咖啡馆见面吧。这个号就是我的手机号,你到时联系我就行。"

    等挂完了吴为力的电话,韩冬又回归了正常:吴为力他娘的,无非是敲诈老子一笔钱,听那语气胃口不见得少。否则,他今天就会直接发稿了,还用得着和我商量吗?这道德,这良知呢?这记者为民请命的正义感呢?吴为力啊,吴为力,这曾经本该属于记者的基本的素质都让狗叼走了吗?

    韩冬对此劣径,内心斥满了反感。

    在去省城的路上,他想起了姜淑闲,这个默默帮助自己,却从未要求的女人。自己答应要来找她的,但繁忙的基层琐事,让他自顾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