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二章 非卿莫能办之也


    杨鹤主张养元气,强调休养生息,却被派到前线“剿匪”。杨嗣昌主张“大有为”,增兵增饷,进行战争动员,却高居庙堂摇鹅毛扇。

    新官上任三把火,杨嗣昌上任以后,立即开始大刀阔斧地策划镇压国内民变,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布局。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布局。

    所谓“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说白了就是十个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其中“四正”是指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个战区,这四处巡抚以剿为主防为辅;“六隅”是指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个战区,以防为主以剿为辅。

    这四正六隅合起来就是十面之网。

    假如“流寇”在陕西,那么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延绥、山西各巡抚张网六面合围,总理入关与总督合剿;

    假如“流寇”在河南,那么湖广、凤阳、应天、山西、山东、河南各巡抚张网六面合围,而总督出关与总理合剿;

    假如“流寇”在湖广,那么河南、陕西、四川、应天、凤阳、江西各巡抚张网七面,而总理、总督都入江北合剿。

    总之,总督、总理是随敌剿杀,各巡抚是四面合围,不论主战场在何地,都要布下一个罗网——这就是“十面张网”的战略意图。

    崇祯对这个慎密的战略方案拍案叫绝,对杨嗣昌说:“非卿莫能办之也!”

    这张“大网”在理论上登峰造极,想必是杨嗣昌长期在家丁忧,有时间,没事干,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于是在书房内闭门造车,憋出这么一个复杂精致的理论。

    然而这个理论听起来非常漂亮,实际上根本行不通,是一个典型的纸上谈兵的构想。

    试问,如果河南、陕西、湖广、凤阳都有流寇,网应该怎么张?

    变民见缝插针、骤如风雨,怎么能保证合围那么及时到位不留口子?

    怎能保证各个方面都那么听从驱驰,行动整齐划一?

    合围之前敌人各个击破怎么办?

    最重要的是,敌人跑入山区怎么办?总不能把山也网上来。

    总之,打仗不是打渔,民民也不像鱼那么简单,十面张网的计划漏洞百出。

    杨嗣昌丁忧三年没白过,不仅拿出了控制性祥细规划,还有修建性详细规划。

    为了落实十面张网的计划,杨嗣昌建议增兵十二万,凤阳、泗州、承天祖陵共一万,总理与总督各三万,凤阳与陕西巡抚各一万,湖广、河南巡抚各一万五午。其中步兵七万四千人,骑兵三万六千人,每年需要开支饷银二百八十万两,平均每人每年23两左右。

    由于国库空虚,杨嗣昌建议改变卢象升主张的因粮的方法,采用均输。

    因粮是指由缴纳税粮达到五两以上的承担加派任务,普通农民达不到五两,因此就不在加派之列。这种办法考虑了农民的实际状况。

    然而因粮的方法满足不了供养十二万大兵的需要,杨嗣昌提出按亩均输,他认为大户人家会采用飞洒、诡寄等各种方法躲避加派,要分清贫富很难。因此不论贫富,一律按田亩多少均输。

    均输虽有一定道理,但是贫苦的老百姓毕竟多交了税,从此生活更加困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事实上,崇祯九年卢象升率关宁铁骑很快就将东南地区的变民击败,因此兵饷不足不是当务之急,变民躲入深山以后关宁兵天天闲着没事干,只能白白消耗粮食,没人愿意接收这个烫手的山芋。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解决进山围剿的问题。

    杨嗣昌主张增加兵员,然后分散到各地布置天罗地网,简直是开玩笑!除了加重人民的负担以外,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多大益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