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七章 心理共振


人的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不断刺激,缺乏适量的刺激并不利于生存和发展。人的心理反应的强度、形式和内容,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外在原因;而外界的各种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也都能引起在强度、形式和内容方面与自己相应的心理反应。无论从简单的感知觉,还是复杂的情绪和思维过程,都体现了正常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问题是这些工作人员都是接受多年良好教育的人,他们都应该有一个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都应该做一个正人君子,为人师表,心无旁骛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才对,他们怎么就能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环境下,不约而同的做出这样一个让人汗颜的龌龊之举呢?

“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蝇头小利不计死活的人大有人在!

单单从正面说,讲一些假大空的大道理是没法解释这种社会想象的,让我们向鲁迅先生那样,拿起解刨灵魂的手术刀,解刨自己严于解刨别人,把人的龌龊心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有可能明白一些什么是真正的大众心理。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人多事杂,互相推诿,你不去,我也不去,谁也不去挑水,谁也不去抬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不去我也不去,看谁靠过谁?宁愿惰懒集体渴死,谁也不甘拜下风,你惰一尺,我懒一丈,谁也。古往今来,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没法评理,也没法解释,现代聪明的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社会惰化。

当年在美国一条著名的大街上发生了这么一件让公众作羞的事情:晚上还不是很晚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睡觉,这时从空无一人的大街上传来了一阵恐怖的“救命”声,许多人打开临街的窗子向外探视,看到一个拿着刀子的暴徒正在追杀一个美女,那个美女一边拼命的逃跑,一边没命的喊救命。看到这一场景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没有一个人冲出来制止那个暴徒的犯罪,暴徒在众目睽睽之下把那个可怜的美女捅死了。这是为什么?难道众人没有正义感吗?难道众人都

怕死吗?难道不知道“见死不救罪不可赦,见死不救罪加一等”的社会常识吗?研究来研究去,最后法律专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共同得出的结论是:当时由于每个人都认为责任不是自己的,反正看见的人人人有份,我不去别人自然会去,就这样在众人互相推诿的心理情况下,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称之为“责任分散”。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承担责任。当年生产队时,大家集体一块上坡刨地,齐刷刷的在地头上占满了人,但是,谁也不带头去刨第一撅,直到队长声音喊哑了,人们才慢条斯理的开始干活。问题是开始干活以后,谁

也不卖力,都想少刨一撅省下点力气。反正是你懒我也懒,谁也别说谁,结果是出工不出力,荒废了土地,到头来谁也不担责,留下一桩千古奇案。

曾经有一辆装满鲜鱼的货车在公路上奔跑,由于车速太快,在一个急转弯的地方翻车了,活蹦乱跳的活鱼立即撒满了一地。围观的人都跃跃欲试,但是谁也不敢第一个去抢,当看到有人上去抢鱼以后,众人毫不犹豫的一哄而上,参加了抢鱼大战。开车的司机急的大喊大叫,但是抢鱼的人们毫不手软,照抢不误。这些抢鱼的人可都是一些好人呢,他们从来没有作奸犯科的前科,怎么就见鱼眼开,一刹那间变成了明火执仗的强盗?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犯法吗?可以很定的说这都是一些平时遵纪守法的好人,都知道抢鱼是犯法的,那为什么知道犯法还抢呢?因为他们都知道“法不责众”。

当年在高大河那个陈家庄的北边有两眼公社开的小煤井,有一眼荒废了,但是那井口的煤场上还有一堆没有卖完的煤。另一眼煤井正在生产,买卖很红火,天天到煤井上买供应煤的人车来车往,形成一种别样繁华,路上洒满了细小的煤屑。村上的孩子们只要节假日或着下午放学以后都围在那个井口附近的路上扫煤,权当补贴家用。这天放学后围在路上扫煤的孩子实在太多了,那推煤的车子只要一晃动,不管有没有煤屑落下来,孩子们一拥而上,反复清扫那个路面,把路

面上的土屑都打扫的一尘不落。

转眼间那个煤井上下班的时间到了,煤井一关门,运煤的人就没有了,孩子们像是失了业一样,看着煤场上那堆积如山的煤堆干巴巴的直瞪眼。煤井是下班了,但是孩子们扫煤的篮子或着是布袋子都还是空的呢,这可如何是好?要知道,扫不到煤,晚上是没有饭吃的。家长不管煤井关门没关门,要的是煤炭,你扫不着煤,我就不给饭吃。想到晚上没有饭吃的孩子们感到有点恐惧,计不安出的可怜孩子们想到了那眼荒废煤井上的煤炭堆。于是三三俩俩的孩子们不约而同的

向那眼荒废的煤井靠拢。那个荒废的煤井上有一个看家的老头,平时吹胡子瞪眼的很厉害,孩子们看见他就跑。可今天被“晚上可能捞不着饭吃”的恐怖吓破了胆的孩子,不知从哪里补充来的勇气,这个老头刚刚把南边的孩子吓跑,北边的孩子们就凑上去了。可怜的老头赶紧放弃南边的孩子,倒回头来去撵北边的孩子,不几回合,那老头已是累得气喘吁吁,坐在煤场的一块大石头上不能动弹了,只拿着那个吹胡子瞪眼吓唬小孩。

想到回家以后家长的呵斥声,想到没有晚饭吃的痛苦,求生的本能压倒了一切,农村的孩

子可不是被吓大的,一眨眼的功夫那些被太阳晒得黑不溜秋的小孩围满了的煤堆。本来那些下坡回家在一边看热闹的大人,一看孩子们得了手,一拥而上,加入了抢煤的大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消一袋烟的功夫,附近两个村庄的人们都围了上来,好端端的一堆煤就这么被一些莽莽撞撞的村民当成了私物往家中运去。附近那眼井上值班的人看到这边的煤炭被抢以后,赶紧给公社打电话。公社的干部来了以后,看到这种场合也有点傻了眼,只是拿着个大喇叭声嘶力竭的大声喊道:“广大社员同志们,广大革命群众同志们,你们不要上了阶级敌人的当,不要被阶级敌人挑拨蒙蔽,把公共财产拿到家里是犯法的。事后查出来要游街示众,坐牢受罚的,大家醒醒啊......”听到这敲山震虎似的威胁,抢煤的场面仍然热火朝天,被自私和本能蒙昏了头的人们我行我素,丝毫没有被那高音喇叭所吓倒。

待煤场干净了以后,喊哑了喉咙的干部们无奈的摇着头,一脸莫名的感叹道:“一个转眼之间,人们怎么就好像变了一样?怎么就那么一心呢?怎么就不怕领导的威胁和恐吓呢?难道不知道抢劫的后果吗?难道他们不知道无产阶级专政的厉害吗?”那些被马列主义武装了头脑的人,可能忘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自然定律。在穷怕了的人的本能面前,那些空洞的大道理根本就一文不值。当然,那个法不责众在众人的心中也站了很大的成分。

今天这些比螳螂还精的医护人员怎么就不顾廉耻,不顾道德,不顾影响,不约而同的同时把自己那宝贵的一票投给了自己和一个精神病人呢?可能的可能是:大家意识到这个每年都评比先进的活动,有点作秀的味道,评上了没有多大利益,没评上有点不好看。为啥同样的上班,同样的工作,给你一个先进,而我却白看着眼馋,我哪点不如你了?不评白不评,不选白不选,选上了也白选,那些年年评上先进的人,哪个不是自己投自己一票的?自己投自己又没有错,没有哪

个文件规定自己不能投自己的选票。人人都在自己投自己,我不投自己不就傻了么?再说了,自己投自己别人不一定知道。至于投给吕云祥那一票就更好解释了,大家都知道自己评上这个先进很难,反正是我评不上,最好是大家都评不上,把那个先进让一个精神病人来当,不是很有意义吗?

因为大家在一个相同的环境长期相处,每天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情相同,所产生的感受基本相同。相同的感受产生相同的条件反射,大家在同一时间产生相同的条件反射以后,会产生相同的心理共振,只有产生心理共振的人们才会心有灵犀一点通,故不约而同的做出了一样的决定,只是这样的决定未免有点太龌龊了。好在大家同时犯一个样的错误可以责任分散;大家不约而同的恶作剧可以法不责众。

有细心的读者可能要问:本书所标榜的那个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高大河是怎么投票的?难道他也和那些碌碌无为的众人一样投自己的票吗?难道他也变成了一个庸人,不分是非,不分皂白,和小人沆瀣一气?无奈了,在这里作者只能告诉你的是:时势造英雄,在如此环境、如此氛围下高大河如果不知道投自己一票,他就是傻子;如果他不把那一票投给吕云祥,他就是个精神病。哈哈,无奈了,说叫人的教育都是些高大上的空洞理论,生活中的现实总是残酷无情!在同

样的社会背景和周围环境条件下,众人的那个心理共振一旦形成,有些不可能就变成了可能,这也是一种自然法则吧?在许多偏僻的地方,知识不能战胜愚昧,文明不能战胜野蛮,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也是一种合理的存在。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介绍。